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用预设这一概念是语言学家stalnaker首次提出的。语用预设本身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鲁迅小说《祝福》利用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深刻地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形象地刻画人物、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巧妙地向读者传递潜在信息等。  相似文献   

2.
金东仁和鲁迅是中韩两国同时期的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也相似。他们都关注女性问题,笔下的女性人物都遭受着封建礼教的戕害,在婚姻、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本文以金东仁的《土豆》和鲁迅的《祝福》为中心,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客观把握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荼毒。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这篇小说可教学的东西太多,本文从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等理念出发,认真地探究了新课标在《祝福》中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4.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应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5.
通过小说的环境和故事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揭示祥林嫂在封建社会里的悲惨遭遇,封建社会里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6.
针对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重复手法的艺术性应用进行理解。首先,引导学生把小说中“重复”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弄清其用意;其次,引导学生在文章阅读过程中领会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把握文章的思想。从而通过引入形象思维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作者对重复手法的艺术性运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以文修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祝福     
泰戈尔 《阅读》2016,(Z3):1
祝福这小小的心,祝福这洁白的灵魂,他已为我们的大地赢得了上天的亲吻。他爱太阳的光明,他爱瞧他母亲的脸。他可不曾学习鄙夷尘土、追求黄金。把他抱紧在心头,祝福他吧!我不知道他怎么从人群里选中你,来到你的门口,握住你的手问路。他且笑且谈跟随着你走去,他的心中没有一点儿疑惑。保持他的信赖,引导他勇往直前,祝福他。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都涉及到了妇女因为对于固有婚俗的某种不适而生发的反抗主题,且其反抗都关联到了具体的民俗文化事项。透过对具体的民俗事项和其中人物婚姻反抗行为关系的分析,不仅可以形象考察不同时代中国妇女精神或心理上所经历的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而且也可以生动感知小说对于历史进行艺术的反映之时所体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祝福,从来没有说出,却如一粒饱满的种子,已默默在心底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有一种信仰,从来不曾消减,恰似一弯清澈的河流,一直一直绵延至心底,温暖如春。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着优美的旋律,来感受这种最真挚的祝福,来唤醒这份最崇高的信仰。本文通过对《祝福祖国》歌词的赏析,表达出我们热爱祖国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的命运抗争大致可分成逃、撞、捐、问四部曲.《祝福》的高潮正显示了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关键,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最后还是选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这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意义.祥林嫂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及种种迫害,曾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因其二重性不仅无效,而且还导致了其越陷越深的可悲结局.  相似文献   

11.
文苑 《阅读》2010,(12):48-48
在圣诞和新年来临之际,祝福你平安、快乐、幸福! 愿你圣诞和新年幸福无尽。 祝圣诞快乐,新年充满幸福和成功。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的构思受到《周易》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从孔尚任特意写成的《桃花扇纲领》的表白中就可以看出。但鲜有论者对此给予充分重视,甚至不以为然。从《周易》的假象见义、"中正"思想、名小旨大、审微思想、阴阳对举等五个方面分别考察《桃花扇》的人物设置、道德评价、不奇而奇的构思、强烈的忧患意识、独创的天然对待法的影响,可揭示孔尚任借阐发《周易》之义理达到"有益于经济,有益于人心"的用世苦心。  相似文献   

13.
李小芳 《阅读》2010,(3):15-16
小雅同学:你好!对于你提出的问题,回答如下:《雪儿》这篇课文确实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它的美吧。  相似文献   

14.
英国小说家莎拉·沃特斯的作品以历史为背景,围绕性别、性与阶级差异主题。《房客》映射一战后英国社会阶级界限被打破,人们对动荡社会的焦虑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上流社会出身的弗朗西斯·瑞为维持生计,不得以将房屋出租给来自工薪阶层的巴伯夫妇。故事由浪漫爱情发展为犯罪事件,弗朗西斯与莉莉安·巴伯几经起伏转折的经历成为战后社会阶级冲突及社会等级制度崩溃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以酒为契机 ,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社会人物的众生相 ;以酒为话题 ,广泛而深入地展示了酒文化的丰富内容 ;以酒为灵感 ,巧妙而曲折地显现了作家的思想境界与高超的艺术修养 ;酒文化丰富了《红楼梦》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的空间 ,《红楼梦》拓展了酒文化的艺术天地  相似文献   

16.
将“没”释为“死”,自古及今,是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如《广韵》《辞海》(新)都持这种说法,即:“没,通‘殁’,死亡。”现今一些流行的古汉语读本也竟相承无异辞,似乎这种诠释已成定论,无可置疑。然而,我认为,“没”作如此释,固然在本义上是对的,但尚有未尽之处。请看下面的例子: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重点号系引者所加,下同)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宣扬孝道的。蒲松龄的孝道观与儒家传统的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8.
对于儒家而言,内圣外王作为修身立命的境界由来长久,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然而,对于今人,内圣外王的最为典型的论述和认知则是《大学》《中庸》发出阐明的,所以要理解这一儒家的根本思想则必须理解《大学》《中庸》二篇,而理解《大学》《中庸》二篇又必须对于《礼记》以及朱熹的订正有着一定的了解。故在此将会介绍《礼记》开始,同时探讨《中庸》《大学》二篇在其中的地位,之后对于《大学》《中庸》二篇的内容加以叙述,最终来讨论内圣外王的相对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家学说至战国中期已成为显学,给予庄子以较多影响(1)墨子批评周礼繁琐,庄子则以周礼反自然而予以否定.庄子赞同薄葬节丧,以寓言故事嘲讽厚葬久丧之害,并从自然高度给予薄葬节丧以理论支撑.(2)庄子吸取墨子对孔子仁学的批评,主张至仁无亲,赞成兼爱无私.(3)庄、墨忠孝观比较接近.(4)为利而非攻与贵生以反战.(5)<庄子>中多处散见墨学观点.另外,庄子多次批评儒墨之辨,是针对诸子争辩现象而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和吉尔曼的《黄色墙纸》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分析,阐述了小说体现的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现实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