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亚洲彼此一衣带水的两个封建国家分别进行了救亡图存、拯救国家民族危机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分别走上了两个国家的历史舞台。两个国家的改革运动,对本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发生的社会背景、国际背景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成败原因,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前者成功,后者失败。本文就两国变革条件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也许有些经验教训值得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借鉴。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为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探寻了出路.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我们临近的东亚国家日本早在当时的三十年前也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以西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由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一次成功改革.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但其结果却大不相同.本文就以中国近代史为切入点,通过工业文明的发展来对比与研究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相同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从中日两国文化的心理传统来看,日本是无我为中心型,中国则是以我为中心型。从两国文化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外向型开放型,中国则是内向封闭型。从两国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日本是并存型,中国则是单一型。从两国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从两国社会的协作形态来看,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忠),中国则是亲族协作型(孝)。从两国社会的教育形态来看,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则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由于中日两国各自独特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清末新政都是在国际、国内背景十分相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变革的外生表象,看似如出一辙,而实际上,在改革的内容、目的和历史作用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半期,东方的两个半殖民地国家日本和中国,先后实行了两次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但由于两国实行改革的领导阶级力量、群众基础、改革方式、封建势力强弱等因素的不同,从而引起了不同的结果.前者摆脱了半殖民地状态,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后者却没有走上富强道路,也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那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呢?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同时期的戊戌变法失败了,前使日本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而且逐步发展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后使中国既没有摆脱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结果迥然不同,这与领导者在战略部署、策略运用上有很大关系。中国的维新派战略上“躁进”,策略上“轻率”,没有抓住有利的改革时机。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领导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中日启蒙思想家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康有为虽提倡西学,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常常通过间接手段,其思想根源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儒学;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西洋,西学功底深厚,批判日本国内的儒家文化。上述差异造成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决定二者最终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内外环境大体相同的两大改革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日本的明治维新却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近代的国家。其中的一个内在原因是两者接受外来文化的心理不同。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以向外辐射为主导致近代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表现出漠然、不屑甚或戒备、抵触。而日本处于文化低势能地带、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总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摄取欲。  相似文献   

11.
内外环境大体相同的两大改革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日本的明治维新却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近代的国家。其中的一个内在原因是两者接受外来文化的心理不同。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以向外辐射为主导致近代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表现出漠然、不屑甚或戒备、抵触。而日本处于文化低势能地带、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总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摄取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日本同为东亚的封建国家,在19世纪后半叶,两国先后发生了自上而下的政治革新运动,它们在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和变革目标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国家,也同时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质上已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自1840年以来,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在炮口的威逼下,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量的割地、赔款以及关税、司法等自主权的丧失,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沿海至长江沿岸港口的开放,西方商品潮水般拥来占领了中国市场,而中国的原料被疯狂地掠夺而去,使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遭到猛烈冲击而逐步解体。 由于清朝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而增加税收,人民不堪重负,加之外国势力的掠夺,中国手工业破产,农业凋蔽,由此而来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之巨(白银二亿两)史无前例,割地之多(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触目惊心。开放港口(苏州、杭州、沙市、重庆)由沿海深入到长江流域,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便宜了侵略者就地取  相似文献   

14.
对相似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发现其问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这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法。但是,在历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怎样才能使比较教学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呢?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决不是随意的,而是与教学内容的可比性、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和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等教学内部的其他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从戊戌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可见课堂中应用比较教学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全面比较研究明治维新性质诸种观点的一部分,逐条分析了“王政复古”论、“维新革命”论、“资产阶级革命”论、“未完成、不彻底”论、“后进国革命”论,以若干国家的史实对比和日本国大量的史实,说明种种观点各自的失当和可取之处,提出自己的许多观点和论据,暗示出各家应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才能综合出一种新的东西,在笔者下两部分所作的比较研究后,这种主张就直接地表达出来,提出了既同于各家(部分)又不同于各家(部分)的一种综合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变法的倡导者,是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蓝本来规划中国社会,达到“救国图存”的改革方案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使日本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危机而走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终于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倍受凌辱的深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些人尤其是青年人难解其因.现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日本的明治维新及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的戊戌变法这段近代历史进行反思,也许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雯娟 《文教资料》2014,(17):74-76
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时期分别是中日两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开端。但不同的是,到1911年,清政府推行的义务教育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告终,而日本却以98.2%的入学率实现了六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作者在文中从两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背景、历程、师资和经费四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期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外患压力(即主要原因),内容,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宏观比较,在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奶多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20.
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洋务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在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所形成的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中日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这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