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对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国Gateway工程教育联合体的重要成员学校———Drexel大学的成功经验,包括E4计划课程改革和新课程评估方法,探讨其成功经验及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探讨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并提出了卓越计划背景下"科技创新工程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成都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工科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自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以来,设立创新实验班,并进行了10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从思政引领、制度创新、师资建设、机制改革等方面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实验班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对创新实验班建设10年来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探索新思路,对推动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分析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我校两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建设情况,探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为保障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卓越人才。卓越计划参与教师的素质是影响该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视野、创新意识、工程实践经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知识更新等方面论述了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师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为配合教育部以及燕山大学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者在不断摸索和改革中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即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构造新型导师与学生互动以及良性的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关系,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丁昕 《教育教学论坛》2019,(23):208-209
新世纪以来,为应对国际高等教育激烈竞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产业深刻变革、科技新一轮革命等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教育部组织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一系列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旨在解决工程教育科学化、专业建设学科化、教育界与产业界脱节、人才培养滞后人才需求等问题。文章分析了CDIO、卓越计划、新工科三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工作中落实改革任务所需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本文将CDIO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强调课程教学与企业和市场对接,注重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质量工程"是国家在新一阶段提出的带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以"质量工程"为契机,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文就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作了论述,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重点在于改革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改革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从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多层次、工程化、创新化出发,在重点分析安全工程本科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调研分析、统计分析、工程实践、反馈与评价等手段,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实践培养模式、完善的学生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以期对今后高校不同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