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社会协调作为历史唯物论的范畴,所反映的是人类共同活动的适应方式,即一定社会有机体中和谐贯通而相对稳定的关系及运动状态。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不管在一定社会形态的相对稳定过程,还是新旧社会形态的相互更替过程,都必须遵循社会协调的辨证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有机体看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根本性的社会协调,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协调运动。生产  相似文献   

2.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几项内容.似乎,物质与社会存在、生产力、经济基础有着属与种的关系,而意识与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有着这种关系.而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也如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一般.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关系是中心环节。它一方面与生产力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不仅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而且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而这后一个对立统一更加重要。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理论界就物质和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反作用”可否理解为“决定作用”?这个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十分重大的问题。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这一范畴的特定涵义及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是把社会形态归结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如刘延勃等主编的《哲学辞典》给社会形态范畴下了如下定义:“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觉得,这样理解社会形态有片面性,其片面性就在于没把社会生产力包括在内。我认为,社会形态应当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 ,笔者拟就矛盾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举隅 ,以期对此作点探讨。一、运用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剖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要求的规律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17——— 19世纪中期 ,在西欧 ,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而且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相似文献   

7.
有的同志曾认为,经济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它不仅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经济基础应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已讲过不少。可是,有的同志为了论证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硬是置他们的话而不顾,而去另找一些话,作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他们引证的主要有如下三段话: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不是指自然的存在物,而是指社会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马克思是从具体的生产关系出发来认识人的活动.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生产关系,其矛盾和斗争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便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涵,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内涵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范畴和阶级分析可以在唯物史观那里找到自己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而这四者又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上述四种社会要素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层面上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模式。从理论界对这四者关系的研究看,迄今为止,提出了三种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另提出两种,并对五种模式的演进和优劣进行比较述评。一、立体形象接式。“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虽有直接作用关系,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列而存的第三对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从1955年起至1962年止,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介绍如下:(一)什么是经济基础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经济基础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了生产力。理由如下:第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社会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曾经是一种极普遍的说法。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给施塔尔肯堡的信上说:“我们所视为是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就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  相似文献   

13.
经济结构多元 ,相对于政治结构、意识结构而言 ;经济基础单一 ,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 ,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水平 ,决定了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 ,体现这个社会的基本的经济性质和经济特征 ,成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是反映了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最基本的动力。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5.
一、邓小平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谈论一切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时,都是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去分析观察问题的,对教育也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社会构成论及进化论出发,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一次论争,有人认为教育属于生产力范畴,有人则不同意。笔者以为,关键是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究竟处在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而不必拘泥于一个名词之争。如果一定把教育划为生产力范畴,那它就不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就不成其为社会问题,就谈不上什么阶级性、历史性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了。我们只要弄清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可以了解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优先以至于江泽民在全国第二次教育会议上所说的两个转轨问题,即除了在全国工作中要把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外,还有一个在经济建设中也要把重心转到教育上来的提法的正确性了。教育在整个社会的构成中,虽处于上层建筑范畴,同样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它又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它是以劳动者为对象而传授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的,一切来自经济基础的影响及作用,都要通过它才能传达到上层建筑各部分中去;同样,所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要通过它才能影响到经济基...  相似文献   

16.
所谓经济或社会经济,一般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整个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基础,即通常说的经济基础;或者指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活动;或者指国民经济及其各个部门,诸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这是从不同角度所作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18.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问题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当实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从逻辑、研究视角和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动力"和"动力学"的区别,肯定社会系统的进化动力是从外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都属于动力学问题,而不是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纪旭 《考试》2014,(4):16-19
<正>一、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面。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原有的生产关系就束缚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会逐渐形成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新的生产关系。14、15世纪,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改进,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