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曾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正经历严峻的挑战。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用新的视角考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濮院羊毛衫产业集群为案例,从国内价值链视角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能够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功能升级,专业市场的升级又能助推其功能升级,而价值链支持系统是影响其功能升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曾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正经历严峻的挑战。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用新的视角考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先进企业NVC升级能力成长模型,并以浙江濮院羊毛衫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能够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功能升级并主导NVC治理;专业市场升级扩展集群企业群链范围及提升其价值链治理能力;地方政府通过嵌入价值链支持系统模块降低集群企业构建NVC的门槛。最后,本文还提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常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负面影响极大,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迫在眉睫。构建以集群政策为升级基础、集群自我优化推力和外在市场需求拉力共同作用的产业集群升级动力结构框架,并以此分析增城牛仔产业集群升级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情况,以揭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为集群内企业及区域政府科学参与集群升级决策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常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负面影响极大,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迫在眉睫.构建以集群政策为升级基础、集群自我优化推力和外在市场需求拉力共同作用的产业集群升级动力结构框架,并以此分析增城牛仔产业集群升级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情况,以揭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为集群内企业及区域政府科学参与集群升级决策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芹 《科研管理》2007,28(3):57-62
全球化和产业集群的风险的存在都需要对产业集群的升级进行研究。集群成长阶段模型和集群竞争力理论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密切相关。对集群升级基本概念、升级的形 式、途径和政策等的述评以为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理论研究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总结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升级理论基础上,提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升级即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外向关联、社会资本和创新系统的升级。通过剖析我国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升级历程,对我国大陆产业集群尤其是制造业集群的升级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根据其产业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的部门为主的传统产业集群;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般是由地方政府规划、投资、组织建立的,通过外部力量产生的集群;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就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几个因素,如历史和文化、当地资源、人际关系和结构以及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集群的网络优势带动的创新升级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本质,基于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分析了集群升级过程中的网络演化形态,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节点间的某种网络关系占主导地位,使得集群网络呈现出不同的网络结构和关系特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内生型集群升级过程中的网络演化形态。结果证明,在不同的升级阶段,集群网络分别体现出以社会网络、经济网络及知识网络为代表的特征,集群的整个网络升级过程在一种稳态——非稳态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依靠核心产业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局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兴衰取决于能否驱动集群内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构建用约束理论(TOC)思维流程进行集群内产业链升级的分析框架,从知道"改进什么"到"改进成什么样子"再到"怎样改进"是基于TOC的集群内产业链升级的基本逻辑。以古镇灯饰产业集群为例,利用TOC提供的一系列工具来解释和解决集群内产业链升级的问题,验证用TOC的思维流程分析方法来进行集群内产业链升级分析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10.
以处于升级发展阶段的浙江省海宁皮革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发现地方政府在帮助集群企业与顾客联接、推动集群企业协同升级、促成集群企业之间结网、区域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并据此提出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王兆华  武春友  王国红 《软科学》2002,16(2):11-14,18
本文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工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唐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两种工业共生模式: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和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成功建设生态工业园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状况,从结合产业政策评估和产业协同度评估的角度,采用文本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规划总体合理,但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仍有加强完善的空间,2019年各市产业发展与规划目标相比,主导产业目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多数城市和产业未达到既定目标;(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较为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同质化明显。基于此,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提高培养与吸引人才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探讨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指出了其内涵和特征;而后分析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的关系,指出了产业集群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可能也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提升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工业设计是与用户有关的产品功能界面和外观的设计,是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重要工具.选择手机产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测度工业设计,研究了工业设计在产业技术演进中的作用趋势.研究表明,随着产业技术的演进.工业设计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从而有效满足了用户对产品外观和功能界面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数字化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文章使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阿里巴巴集团线上产业带数据(2021年),利用空间统计可视化及线上产业带与产业集群匹配方法,估计我国国家级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已有72个城市既拥有国家级产业集群也拥有线上产业带,占拥有国家级产业集群的城市总量的91.1%,占拥有线上产业带的城市总量的43.1%。在我国159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中,134个集群在各自所在的城市拥有产业类型一致或相近的线上产业带,占国家级产业集群总量的84.3%,其中产业带与国家级产业集群在产业类型一致的比率为44.7%,在产业类型相近的比率为39.6%。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产业协作是广州和佛山同城化发展中的最实质性内容,也是其他领域同城化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紧扣产业协作,促进利益合理分配,进而有效推进广佛同城全方位的合作,提出产业协作战略是构建广佛都市圈的市场调控手段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与升级过程,与产业的全球空间疆域变迁密不可分,而后者则体现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推动下价值链分工模式的不断深化。在产业竞争、跨国公司战略、不同地理区位能力构型之间协同演化的复杂动态过程中,升级潜力取决于特定集群能否顺应产业竞争生态及空间疆域的持续变迁,实现自身区位能力构型的提升与转换。以新加坡HDD产业集群为例,具体分析了这一演化过程及相应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与城市经济空间整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明之 《中国软科学》2003,18(7):119-124
新经济时代,全球技术进步、分工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大变化,城市产业成长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动态的、非连续性变化的经济生态环境之上。在集聚机制作用下,作为城市空间经济变换和整合的重要趋势,城市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成长将成为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政府应为这一转换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产业风险预警的现实需要出发,将产业竞争情报理论引入产业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工作中,从运作机制、纽织体系、制度保障3个方面提出产业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的有关思路,搭建了产业竞争情报风险预警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可行的产业竞争情报风险预警体系的运行模式,构建了由多方共同参与的产业风险预警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若干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有文献有关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综述,多是从产业生态化理论产生、演变的历史角度来研究的,缺乏对产业生态化理论本身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基于此,本研究将有关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清晰地呈现出当前产业生态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各界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的质疑提出若干思辨,最后指出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