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核心员工具有高价值性、难替代性、高流动性,核心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会对组织带来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心理契约违背理论模型阐述了核心员工产生心理契约违背的发展机理,进而从心理契约补救、心理契约重构、心理契约动态管理等方面探索了核心员工心理契约违背职业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是企业组织行为与员工彼此认同、无需条文约束的一种心灵感受与协调。心理契约违背是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违背原有的心理契约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降低违背发生的概率。高科技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契约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把这种心理契约提升到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高度,通过构建心理契约,以更有效的手段为企业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3.
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和责任的一种主观理解和内隐的认知,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特点,它包括交易和关系两个维度,其构建是动态的,主要受个体水平和组织水平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契约破坏或违背,降低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提高离职意向.文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结合职业院校教师特点,探讨职业院校管理者如何从教师招募、指导与培训、职业生涯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来预防心理契约违背并进而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4.
控制和降低员工流失率是实现酒店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心理契约能够使员工在动态管理过程中获得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工作潜能和热情,实现酒店与员工双赢的局面。昆明锦江大酒店由于员工心理契约的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发展机会、工作制度四个方面的违背,导致了员工流失。针对这些原因,酒店需要从薪酬制度改善、人际关系调整、员工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三个方面来构建酒店与员工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同时,从招聘期、分层管理期、离职高发期来防止心理契约违背的产生。通过建立酒店与员工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相似文献   

5.
心理契约违背: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彼此认同、无需条文约束的一种心灵感受与协调,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行为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包括工作马虎、离职等)存在高度正相关。本文结合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点,对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模型,提出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来减少高科技企业的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6.
心理契约一直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对企业员工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把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引入到营销情境,认为心理契约在营销情境下同样存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心理契约违背对顾客抱怨行为的影响,并针对服务性企业提出相应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7.
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契约,体现了员工与组织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期望、认知与信念。企业并购战略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人员结构调整,这种并购过程中的震荡容易引起员工心理契约失衡,产生心理契约违背和破裂。众所周知,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并购后发展和壮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的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是诠释心理契约的含义和罗列出知识型员工的性格特点,随后便说明企业并购对知识型员工心理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重构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期望假设与主观约定。心理契约的违背是一种主观性的体验,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充分实现心理契约,而不管实际中心理契约的违背是否真的发生。心理契约的违背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发生负面影响。基于心理契约的留任新教师的思路包括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对216名职业探索期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与离职倾向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男性较女性对物质激励违背更敏感;已婚者在“受尊重信任”“业绩被认可”“领导支持”方面的违背感较未婚者强烈;高学历者心理契约违背感较高,离职倾向却较弱;营销岗位员工对环境支持违背最敏感;与时间有关的特征变量(年龄、工龄)对职业探索期员工的离职倾向有明显影响,心理契约违背感与离职倾向较强烈者多为工作一至两年者。  相似文献   

10.
纵观已有的心理契约研究,主要聚焦于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契约违背或破裂等,而关于心理契约的形成、存在载体、动态变化等研究则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并侧重于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在逻辑架构、影响因素与动态演化三个方面。其中,就内在逻辑研究而言,Rousseau提出的心理图式(Schema)的概念及结构性解释,得到了较广泛认同;就影响因素研究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分为来自组织和社会环境的外部因素与来自个体的内部因素两类;就动态演化研究而言,可归纳为基于时间观的工作阶段分析、基于信息论的互动反馈分析和基于博弈论的履责策略分析等三大视角。这些研究对组织促进与维护员工的良好心理契约具有的启示在于,应加强组织管理信息规范化,推进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提升关键事件的有效应对,关注变革期的员工心理管理;重视管理层培育,强化领导的示范作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把握与处理员工心理契约的负面信号。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及其管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雇员心理因素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影响心理契约的主要因素有化差异、雇佣方式和性别等;心理契约的管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心理契约的平衡、履行、爽约、违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之间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期望,它给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开拓了新视角。文章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征出发,结合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分析了成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给成人高校造成的影响,并针对如何进行成人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高校辅导员一般具有较高学历、较强个人素质和自我实现需求,其工作自主性强,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他们这些特质与企业知识型员工极其吻合,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容易产生心理契约违背。同时,由于高校人事体制改革、校内分配体系调整等原因,容易使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辅导员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引发心理契约违背。辅导员心理契约违背所引起的不良工作行为和态度,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如何预防和干预高校辅导员心理契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的理解与契约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视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心理契约通过对员工忠诚度的激励而改善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与运作绩效。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心理契约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对组织和员工造成消极的后果,导致雇佣关系的恶化。心理契约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我国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违背及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反映了组织与个体之间关于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期望,本文结合心理契约的特点和高校教师的特点,分析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因素,提出了在文化、招聘、愿景、培训、激励等管理方面防范心理契约违背出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影响。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员工对自身权益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员工感到其心理契约并未得到履行或充分履行,导致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现象的发生,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挑战。对该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为企业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以及发展脉络出发,阅读大量经典文献整理出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并对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已取得的成果和目前心理契约研究领域关注的主要方向以及近年来研究热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对心理契约破裂和违背的不同理解及其几种常见方式,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和中国企业现状探索心理契约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2)心理契约的研究应包含组织和员工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18.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无形契约,它是组织能否行之有效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影响着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组织要更好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到诚信至上、以人为本、有效沟通以及给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心理契约问卷调查的方式,综合运用了测验法和多种统计分析方法,选择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分类,讨论心理契约违背与工作怠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契约的履行和违背与其工作满意度、信任度、组织行为、工作绩效和离职意向具有显著地相关性,即心理契约的履行对教师态度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和员工之间除了存在正式的劳动契约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和员工的心理纽带,对于填补劳动契约的空白,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提高组织和员工双方的工作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并且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激励等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对于组织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