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曙 《编辑之友》2022,(11):90-98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成为晚清文化革新的重要力量,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在近现代报刊发展史上的地位需重新评估与确定。通过新文献的发掘,目前可考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有86种,较前新增8种,其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同人刊物的初步实践、以东京和上海为轴心的出版销售体系的建构、明治日本报刊思想的中介作用以及印刷装帧技术的改进。留日学生因地缘、学缘、政治思想、文学观念或某一突发事件等而结社,所创办刊物具备同人刊物的特征,其办刊思想深受明治日本报刊的影响,从知识界的启蒙转向对民众的引导,以东京和上海为轴心乃至布局全国的销售网络为其提供实现的可能,其办刊实践也为清末民初思想革命和政治变革赋能。  相似文献   

2.
3月11日到14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率调研小组到上海,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贝塔斯曼读者俱乐部等10家新闻出版机构进行了调研。12日晚,柳斌杰就报刊淘汰机制、民间资本介入出版物经营、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等问题接受了文汇读书周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以下是柳斌杰谈话的主要内容。报刊结构将有较大调整现在要“生”一个报刊很难,要“死”一个报刊也很难。新闻出版总署准备推出报刊淘汰机制,使得报刊有“生”有“死”。这里具体问题其实有两个:第一是调整结构的问题。正…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为样本,统计其创刊数量、创刊时间、出版地分布,整理了出版机构及其重要报刊,并分析了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的特点。统计得到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231种,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四川、江苏、北京、浙江,出版机构有报刊社、书局、图书馆、协会和学校等。研究认为,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具有创刊时间较早、刊物数量较多、出版机构以报刊社与书局为主、出版地域分布不均及红色报刊微光初现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陈静 《编辑之友》2018,(4):108-112
1898年至1918年,是妇女报刊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学界对近代妇女报刊的文献情况认识模糊.这一领域中,有14种资料来源可供检索统计.但各资料来源由于统计标准不统一、报刊情况复杂等原因,报刊数量统计五花八门,报刊刊名、创刊地等基本信息说法不一.通过对各资料来源的分析、比对和查考,结合其他途径的辨析,文章共统计出97种近代妇女报刊.  相似文献   

5.
《浙江档案》2004,(3):40-40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报刊名为《女学报》,1898年7月在上海创刊。《女学报》的办报宗旨是:反对缠足,提倡女学,争取女权。其最特别的地方是由妇女办报、妇女主笔、撰稿人也几乎全部是妇女,这在报刊史上最为少见。《女学报》的著名主笔有康有为的长女康同薇、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及沈静英。她们不仅自己撰稿,而且把每期主编的真实姓名都刊登在报头上,这种做法不仅作风大胆,而且是向歧视妇女的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正因如此,《女学报》特别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它每10天出一期,“每期一出,海内称赏,远近来购者云集。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女学…  相似文献   

6.
西方妇女报刊、妇女解放运动的逐渐崛起,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的民族危机以及首次国人办报的热潮等因素都为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传教士以及维新派为广大妇女传播的新思想和观念也为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首份妇女报刊得以诞生。这份报刊意义重大,是我国妇女力争自由和思想解放的载体,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按时间顺序分别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日战争四个阶段对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出妇女解放思想对当代女性报刊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杂志》2005,24(11):F0004-F0004
创刊于1955年的《全国报刊索引》,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编辑出版有《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月刊)和《全国报刊索引》(科技版月刊)。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本中文报刊文献检索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分为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刊物出版。其电子版系国家文化部立项,上海图书馆承建的重大科技项目,1995年完成并通过国家文化部部级鉴定,曾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诞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国创办的妇女报刊既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又对近代妇女解放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研究我国妇女报刊,可以从中了解百余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历程,还为大家研究妇女生活、妇女观念、妇女问题以及妇女教育史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1905年创刊的《北京女报》不仅是北方地区最早的妇女报刊,而且是当时全国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妇女日报,就近代北京妇女报刊而言,《北京女报》更是开山之祖。  相似文献   

10.
妇女报刊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或隐或显地对受众起着引导作用,从而塑造了女性独立、乐观、开放、追求发展的心理状态,提高了女性的综合素养。本文就妇女报刊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杂志》2005,24(12):F0004-F0004
创刊于1955年的《全国报刊索引》,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编辑出版有《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月刊)和《全国报刊索引》(科技版月刊)。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本中文报刊文献检索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分为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刊物出版。其电子版系国家文化部立项,上海图书馆承建的重大科技项目,1995年完成并通过国家文化部部级鉴定,曾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2.
试论早期妇女报刊对新女性身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二十世纪初的早期妇女报刊如何通过示范式传播,为广大女性进行了新女性的身份建构,使传统女界逐渐认同新时代的女性身份.文章认为,二十世纪初妇女报刊建构新女性身份的主要方法是示范,表现形式有三种:话语示范、实例示范、直观示范.  相似文献   

13.
报刊这种媒介形式从西方传入上海。不过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事情。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份由洋人创办的报纸《北华捷报》。自此以后。短短几十年间。大量涌现的报刊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据统计,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仅青浦地区就出版过58种报纸、刊物.青浦区档案馆现藏近30种。  相似文献   

14.
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报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新闻追求,同人报刊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种重要的报刊存在形式,它在我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而报刊的发刊词往往最能体现一份刊物的办刊宗旨、方针等内容.对于同人报刊发刊词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新闻价值,进而从中汲取一些对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能起到借鉴作用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与现代剧烈冲突的清末,妇女报刊的兴办发轫于戊戌维新时期,推波于辛亥革命时期,是与戊戌变法思潮和辛亥革命浪潮相伴而生并随之潮起潮涌的.清末妇女报刊的兴办,与是时女权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直接关联,成为唤醒和解放妇女不可或缺的舆论宣传工具.作为社会变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妇女报刊,其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传统女性观,有力地促进了妇女身份认同的转变,并对是时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是我国妇女报刊繁荣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作为晚清报界一部分的妇女报刊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承载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演变状况。文章从晚清女报的出版主体、出版内容、出版宗旨与议论主题等方面,来探讨报刊对于改变国人的思维、言谈、写作定势与交流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与当前报刊漫画创作的繁荣相比,对于我国报刊漫画史的研究相对薄弱,许多历史细节依旧模糊不清。文章对我国早期报刊漫画历史的几个关键史实,如国内报刊第一幅时政漫画,报刊漫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最早的漫画选集和第一本漫画刊物,"漫画"名称的出现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漫画的繁荣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梳理。这对于厘清历史,认识报刊漫画这一艺术门类,继承和发扬百年漫画优良传统,推动报刊漫画繁荣和发展都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境外中文报刊系指祖国大陆以外地区,以中文形式出版的报纸刊物。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即将回归的澳门是境外中文报刊的主要出版地区。华人占有较大比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其它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出版有一定数量的中文报刊。欧美国家也有少量的中文报刊出版。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一方面,境外中文报刊媒体都加强了对蓬勃发展中的祖国大陆的关注与报导: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需要充分吸收利用外界的一切先进经验,遵循国际惯例、掌握世界动态、顺乎国际潮流。因而,境外中文报刊…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在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同志提出:要把报刊审读作为报刊管理的第一位工作抓起来。会后,我们就思考,如何把这个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经反复商量,确定创办一个审读刊物,取名《陕西报刊审读》,并将这个想法向当时的主管副省长徐山林同志作了汇报。山林同志很支持,只是觉得刊名过于严肃。他说,政府部门就是服务部门,管理和被管理应是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20.
牟彩霞 《编辑之友》2015,(7):95-100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发行量有极大提升.而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外在发展,其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世俗综合性报刊增多,多数刊物的内容也从传播宗教为主转到传播西学为主,刊物所用语言则逐渐通俗化,主创编辑人员也日益本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