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写字作画所用之墨,不知从何时诞生。但从《庄子》"吮笔和墨"的文字中,可以推测至少在周朝就已经有墨存在,不过当时制墨的原料与现在不同。从"墨"字的字形来看,是从"黑"从"土"而来,可知最初所制之墨是矿物质材料,以黑色土石为之,属于天然石墨或矿物颜料。我国用人工制造的烟墨大约始  相似文献   

2.
墨 中国古代,文人们被称为"墨客",做文章的本领叫作"笔墨功夫",吟诗作画又称"舞文弄墨",而才疏学浅的则被讥为"胸无点墨".可见,中国墨文化的博大. 中国人使用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使用的主要是天然墨——即可以用来作画上色的有色矿石,用它们可以绘出红、黄、黑、白等不同的彩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王力、陆宗达先生等认为黴(今俗作霉)、墨、煤同源依次派生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商榷,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具体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煤、黴皆同源于“黑”而并非依次派生发展.黑字早见于金文,而墨、煤、黴产生的时间大抵分别是周朝、秦朝和汉朝.墨的颜色为黑;煤本义为黑色烟尘,煤炭专称则是明朝以后的事;黴指黴黑现象;三字围绕“黑”义同状异所,从六书的角度也表明造字时三字同源于“黑”.黴黑为旁对转;煤黑为对转;墨黑喉唇相转只是现象,文章揭示二字相转的音理在于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黑、墨古音同部位同鼻音又同为入声收—K尾,从音韵的角度也表明三字同源于“黑”.  相似文献   

4.
黑在M·Swadesh《一百词的修订表》中居91位,是语言中较为核心的词。考察东汉文献,黑语义场有10个成员:黑、墨、玄、弋、缁、淄、黔、黝、盧、皁。上古汉语里,先秦时期表黑义的有黑、墨、玄、缁、盧,但黑占主要地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淄、黔、黝、皁也加入了表黑义的行列,但使用频率极低。  相似文献   

5.
"黑"在M·Swadesh《一百词的修订表》中居91位,是语言中较为核心的词。考察东汉文献,"黑"语义场有10个成员:黑、墨、玄、弋、缁、淄、黔、黝、盧、皁。上古汉语里,先秦时期表"黑"义的有"黑、墨、玄、缁、盧",但"黑"占主要地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淄、黔、黝、皁"也加入了表"黑"义的行列,但使用频率极低。  相似文献   

6.
正一、"墨"在中国画里是怎样的一种元素中国山水画以墨为主。其实,在中古时期以前是以各种颜色为主的,直到魏晋以后,中国画受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开始把黑颜色——墨,当成主色。为什么呢?因为黑者,玄也。玄,就是道学思想,玄妙,玄想,是老、庄思想的反映。把世界缤纷复杂的色彩提炼归纳到纯真——黑,这黑色所包容的内涵十分丰富,再加上一个白,和黑  相似文献   

7.
话墨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我国用墨历史甚为悠久。殷商之时,已有人用墨黑绘画了。最早的墨可能是天然矿物,顾微《广州记》说:“怀北郡掘堑,得石墨芯多,精好可写书。”戴延之《西征记》说:“石墨山北五十里,山多墨可书,故号焉。”由此可见,最古老的墨,当是石墨。许慎在《说文》中给墨下了这样的定义:“墨者,黑也,字从黑土。”“墨者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说明,墨是以煤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煤烟怎样制成墨的呢?请看三国韦诞的制墨法:“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烟乾捣,以细绢簁于缸中,簁去草芥,此物至轻,不宜露簁,虑飞散也。烟一斤已上,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梣皮即江南石檀皮也。”接着取五个鸡蛋的蛋清,珍珠、麝香  相似文献   

8.
今年高考作文议论文试题要求考生在“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两种观点中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或议论文)参加辩论。从实际写作来看.写“近墨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孟母三迁”的例证,举了某单位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使,受贿犯罪的例证;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党的好干部面对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拒腐蚀、永不沾的例证。应该说,这些例证都是典型的。可是,这些只能作为证  相似文献   

9.
近墨者未必     
中国有句古语“近墨者黑”。表面看来,似乎颇有道理,其实,它过分夸大了环境的影响。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我们绝不能片面强调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近墨者”如果他愿意“黑”那很容易,但真正的人是决不会“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王虎森 《学语文》2000,(3):34-34
有一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有两个:《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考生任选一题作文。“近墨者黑”一说由来已久,几成公论,如果有考生写《近墨者未必黑》,那么他(她)就是在作翻案文章。  相似文献   

11.
白描人物画中所运用的墨法,实际上指的是墨色。关于墨色,古代有许多说法。譬如,有人称为五墨:焦、浓、淡、干、湿;有人将墨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其实,从墨的含水量来讲,有干有湿;从含墨量来讲,便有浓有淡。从极干到极湿,变化是相当丰富的;从极浓到极淡,变化层次也相当多。干湿、浓淡结合起来运用,其效果变化无穷。我们将这千变万化的墨色,归纳成浓、淡、干、湿。焦墨是最干、最重、最浓的墨色,在一般情况下,起着调整画面、提醒墨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指南针是利用可以转动的磁针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具有磁性的铁矿石。他们将铁矿石磨成磁石棒,然后用一根细绳吊起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博览》2010,(11):43-43
“墨”字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黑”,下面是“土”。大家都知道,“土”表示地上。“黑”字在金文和小篆中也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的图案是古时的窗子。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各段文言文,做文后练习。 (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  相似文献   

15.
论述一个复杂的问题,既要深刻,又要全面,不能『扶得东来又倒西』,留下许多破绽和问题。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不妨看看《提倡朱者近墨》在这方面提供了什么经验。这篇文章的标题很醒目,明确揭示了文章的观点。写好这篇文章,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老话。作者采用不断肯定又不断扬弃的手法,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脉络:近『墨』者『黑』——近『墨』不『黑』——近『墨』  相似文献   

16.
墨的最早发明在中国。无论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还是甲骨文、竹简、森牍及帛书等,都留有墨的痕迹。最早的墨属天然物料--石墨;商周时期有了人造墨,周代起墨已经被广泛运用;秦代以前有了固体墨,且研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三国时期有了专门研制的人。公元6世纪后,墨已经满足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与印刷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石墨尾矿排放问题,更好地利用石墨尾矿资源,针对鸡西和萝北石墨尾矿分别进行了含水率试验、筛分试验、击实试验和直剪试验.通过物性试验,得到两种石墨尾矿的天然含水率、颗粒级配曲线、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通过直剪试验,研究细粒含量对石墨尾矿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垂直荷重<200 kPa时,石墨尾矿抗剪强度受细...  相似文献   

18.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是一种会上树、在天然树洞中繁殖的珍贵鸟类。它又是一种夏候鸟,每年3月末,从南方飞往北方,繁殖于内蒙古西部的呼伦贝尔,黑  相似文献   

19.
婆婆的手     
天阴沉沉的,远处的山绿得像墨一样黑,屋子里不时传来婆婆的咳嗽声。  相似文献   

20.
李斌 《同学少年》2009,(10):8-8
"反弹琵琶",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它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表达新的思想。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不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