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一月五日人民日报有感林木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不少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工作改进方面迈出了新步。作为长年读人民日报的读者,打开1月5日的人民日报,我的第一感觉是,报纸改版了。这一天的人民日报,整体上说各个版都有一些创新,但最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历来为媒体所看重,被视为报纸的旗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浏览《人民日报》及华东版、《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评论栏目,细细品读有关评论,感受到了新闻评论的“新鲜气息”:报纸评论从形式到内容正在悄悄地“创新”。  相似文献   

3.
新闻漫画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每天都看报纸,许多报纸经常登载漫画,它寓意深刻,情趣动人,深受读者喜欢。漫画既是艺术品也是宣传品,报纸上除一些重要报道常配发漫画外,有的栏目的文章(如《人民日报》“金台随感”、《法制日报》“醒世篇”等)也配上漫画,宣传效果别具一格。事实上,漫画已经成为报纸宣传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2003年可谓是报纸号外大展风采的一年。这一年,“号外”伴随着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飞到读者的手中。从年初的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国的“神舟五号”的成功升天到年终岁末的萨达姆被抓,读者都看到报纸“号外”的身影。“神舟五号”飞天成功,中央、北京和许多城市报纸如《人民日报》、《北  相似文献   

5.
在当年的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上标题的重要意义。他说:“报纸上那么多的新闻和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因此人们养成了一个习惯,看报首先看标题。根据标题寻找爱读的新闻和文章。”有一次,胡乔木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标题好比人的外貌,一个人眉目清秀,态度和霭可亲,说话有风趣,谁都愿意接近他。报纸上的标题也是这样,如果一条新闻或一篇文章的标题生动活泼,有趣味,或者立意新、角度新,有独到之处,就能吸引读者去读它。五十年代的人民日报上,虽然也有不少好的标题,但是充斥着版面的是一般化、干巴巴的所谓“一句话标题”。胡乔木对此很不满意,常常抓住一些具体事例,发表他的意见,有时还夹带着一些富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引起了大家的笑声,活跃了评读会上的气氛。记得有一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春光满园》的通讯,报道的是大连高压阀门厂庆功会以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开辟话题专版,是报纸寻求与读互动的一次创新。这种互动,与读来信、读就某个专栏的来稿有着某种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最主要的在于,这是报纸对言论这种体的一次“大解放”。  相似文献   

7.
辛妍 《传媒观察》2004,(4):8-10
在上海,由人民日报主管、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主办的一份财经日报——《国际金融报》,经过几年打拼,目前已与《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等,一同进入中国市场化财经报纸的“第一方阵”。专业人士追捧这张报纸“准确、及时、有价值”的新闻理念,认为它  相似文献   

8.
浅论新闻立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自力 《新闻界》2000,(5):52-52
什么是立体,有常识的人都能理解;但是什么是立体新闻,不少人却不太清楚。因此,在新闻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立体新闻的起源和发展   什么是立体新闻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楚有个较好的归纳和见解,他说:“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把立体这一形式运用到报纸新闻写作上,能使读者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是过去两倍甚至几倍的内容,读者读新闻所引起的共鸣时间也为之缩短。”   我国的“立体新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的过程。最早提出新闻“立体化”…  相似文献   

9.
马立诚同志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  相似文献   

10.
“读报读个题。”这句话在过去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读者在读报时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某种讽刺;二是对读者没有过多的时间认真阅读和品味报纸表示谅解;三是对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严格要求。现如今,“节奏加快,时间金贵,读报读题”这种新的说法,主要含义则是对读者的理解和谅解,它形象地道出了“读题现象”是人们阅读习惯发生变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骆正林 《新闻知识》2005,(12):24-27
深度报道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报道。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初期,报纸曾经把告知“新闻事实”作为主要任务,进入新闻竞争的时代后,优秀的报纸不再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内涵,用深度报道来帮助人们解读新闻背后的原因。《人民日报》主管的《江南时报》自2003年底改版以来,明确了“都市新闻杂志”的定位,投入了大量精力经营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王一惟 《青年记者》2006,(12):64-64
娱乐新闻是广大读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也是报纸赢得读的重要内容,其水平和品位的上下高低,直接影响报纸在读中的地位.网络时代的报纸娱乐新闻,最突出的特点是同质化,特别是一些大牌明星的“星闻”.  相似文献   

13.
因查找资料,翻阅了一些地市小报,发现“更正”刊在“中逢”里的比较多。有家地报三四月份发了三则“更正”、一家市报一个月发了二则“更正”全部发在“中缝”内。笔者不禁产生疑问:“更正”何必钻“中缝”呢? 报纸出了差错,发则更正,以防讹传,并引以为戒,顺之常理。天天办报,哪有不出差错之理?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恐怕还找不到没发过更正的例子。而出差错较多的一些  相似文献   

14.
读2月18日《人民日报》政治版“声音”刊登的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日前在重庆市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说:“一个好的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是个好党员。”  相似文献   

15.
较长一段时期,报纸上那种“叫座”的“花边消息”,似乎一直只属于晚报类报纸。在提倡党报亟须“三贴近”的今天,实在有必要让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在党报版面上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6.
“我收藏了三种人民日报,现在人民日报的全套号外我也有。所有报纸中,我最爱集藏的是党报。”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45周年的读者座谈会上,李铁光的一席话令大家耳目一新。李铁光今年46岁,是北京北人集团公司(原北京人民机器总厂)的工人。他集报30多年,已拥有中外报纸1万多种,10万多份,在我国集报界享有“集报大王”的美誉。他收藏的报纸珍品、早期的报纸,在数量上居全国首位。现在住房这么紧张,他收集的报纸是放在哪儿的呢?带着疑问我来到了李铁光的家。这是一套普通的两居室住房,为接受采访,李铁光已经在床上、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报纸,其中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申报》创刊号及整月的合订本,光绪年间的《浙江  相似文献   

17.
刁杨 《新闻世界》2004,(10):59-59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是报纸给读的直观形象,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与内容紧密相联,但报纸版面的设计特征却随着报业的发展在不断演进。1905年2月13日这一天,《申报》将“页”改为“版”,其他报纸纷纷仿效,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为报纸“版面”一说奠定了基础。1955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等27家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由传统  相似文献   

18.
如今,一些读对机关报类报纸始终抓住指导性不放,颇有些微词。在他们看来,报纸的指导性不过是“上灌下听”、“我打你通”的变相行政命令而已;有的读甚至说“这样的报道一看就腻烦”。这种认识显然失之偏颇,但它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即在新闻传播渠道和读选择都已趋向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包括军报在内的机关报类报纸,还要不要加强它的指导性?如果不在增强指导性上拿出办法,机关报还能否保持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笔者还是一个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报纸,除了人民日报和本省的省报外,就是一份中国青年报。能够看到的报纸少,报纸上值得一读的内容也少。无疑,这“两少”勾勒出的是当年我国报业水平相对落后的客观现实。20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比普通读者多一...  相似文献   

20.
“你,会读报吗?”朋友,假如有人向你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一定会觉得奇怪。的确,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不会读报。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报纸上的文字;有些朋友在这种阅读中也自发地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地、大量地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面对着报纸上五花八门的内容,不知从何着眼;有的人,站在阅读栏前,挤到哪儿看到哪儿。结果,看花了眼,问他“今天报上有些什么重大新闻”,则茫然无从回答;还有些人,拿到一张报纸,粗粗查看一下影剧广告,使丢在一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