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最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致敌。然而,为了所追求的真理,牛虻抛弃了爱情与生命。《牛虻》问世100年来,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牛虻的形象,成了“坚强”的化身,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牛虻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里所选取的,是牛虻临刑时的一段描写,牛虻坦然面对死亡,昂首走完人生最后路程的英雄气概,曾经令几代中国读者为之震动。  相似文献   

2.
无论怎样的社会,它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牛虻”,来冲击麻木的思想,启发人们的思路,对僵硬的常规发起挑战。而什么是社会的牛虻?美国的一位联邦法官波斯纳在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公共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牛虻。他的看法是,公共知识分子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相似文献   

3.
最近 ,我喜欢一个人在午后的余暇中 ,捧起老书慢慢咀嚼 ,追寻青春年少时的激情与理想……我又看了《牛虻》。没有想到啊 ,事隔多年 ,历经风雨 ,可是我依然如十六岁初读《牛虻》一样 ,热泪盈眶 ,激动难抑 !这时 ,我终于知道“牛虻”的形象已铭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牛虻奋斗的一生已深深影响了我。《牛虻》反映的是非曲直是 1 9世纪 30 - 40年代意大利人民不甘奥地利侵略者的奴役 ,拿起武器 ,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故事。在这场斗争中 ,“牛虻”是一个英雄人物。作品以他坎坷一生的不幸遭遇为主线 ,大笔勾绘天真、单纯的亚瑟 (牛虻…  相似文献   

4.
胡守文 《科技文萃》2001,1(1):129-131
《牛虻》,作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作品长廊中熠熠生辉的巨著,风行四十年,至今畅销不衰,曾经和正在从青年时代走过的数以亿计的中国读者,谈起《牛虻》,心中无不涌动着充满激情的回忆,耸立起牛虻那坚毅、无畏的形象。作为文学典型,牛虻,无疑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牛虻的认识仅限于英雄的范畴,而忽视了他作为凡人的特点,事实上,牛虻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本文尝试着用女性主义理论,从革命、爱情、亲情三方面来分析牛虻的感情世界,从而使人们对牛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作家艾·丽·伏尼契(1894—1960)的小说《牛虻》,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优秀作品,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奥列格这些无产阶级英雄都曾从中汲取教益和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说过:“单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全体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1953年,《牛虻》中译本出版,发行达二百万册,成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最喜爱的外国作品之一。可是,敌视人类文明的“四人帮”,却把《牛虻》列为禁书,不准人们阅读。粉碎“四人帮”,《牛虻》得解放,近年再版后,仍深深激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下面就《牛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等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7.
作品简介: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亚瑟是勃尔顿轮船公司老板年轻的妻子和传教士蒙泰里尼的私生子。他从小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后来他看穿了教会对他的欺骗,特别是经过13年南美洲的苦役磨练,他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对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9.
《牛虻》,作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作品长廊中熠熠生辉的巨著,风行四十年,至今畅销不衰。曾经和正在从青年时代走过的数以亿计的中国读者,谈起《牛虻》,心中无不涌动着充满激情的回忆,耸立起牛虻那坚毅、无畏的形象。作为文学典型,牛虻,无疑是不朽的。然而,更加让人忆念不已的,是《牛虻》那尘封已久的出版档案,是一本书背后所蕴藏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字》、《牛虻》和《荆棘鸟》中三个神职人员丁梅斯代尔、蒙泰尼里和拉夫尔在名誉、地位、亲情、爱情方面的比较,鞭挞了神职人员的伪善及道貌岸然,抨击了宗教对他们施加的悲剧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