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渐减普通渐增职业之四五年期职业科为不适用主张初级中学采用选科制高级中学采用分科制补习教育应继续义务教育并应延长年期初等教育段职业准备固要而职业教科亦不可少(一)中等教育段职业科中渐减普通渐增职业之四年期五年期制类似于现在之甲种实业学校。盖  相似文献   

2.
改甲乙种农校为高级中学甲种农业学校现行规程学科目太繁而基础科学不足以致所习不能精进故新学制推行时应改办高级中学暂招修毕中学二年级之学生行选科制定三年毕业惟原有各级应比照戊种职业科办理以延长一年令学生广事实习增加技术上与经营上之经验并依学生之志愿令选习必须之农学或教育以期精进并兼养成低度农业学校之教员至乙种农校就其入学年龄言之已属不宜故亦应依其设备如何位置如何改办一年至三年毕业之农业学校惟原有之一二年级不能不照旧进行至毕业为止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自主选科虽是学生个人选择的问题,但在选择的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高校招生专业选科要求的指引,学校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参与。弄清高中生选科过程中各方参与者扮演的角色及其应该承担的权责,对于保障学生自主选择权及新高考改革初衷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高中生选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探讨,并对选科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剖析,阐述了各利益相关者在高中生选科过程中的应为之责。  相似文献   

4.
台湾有173所普通高级中学,约数十万高中学生。1983年台湾公布了高级中学新的课程标准,1984学年度开始实施。这个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是经过一年多时间,对1972年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而产生的。1972年的课程设置中虽然也有选科,但是范围不大,弹性也小。与1972年的方案相比,现行新的课程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献法、访谈法及问卷法,以某市一所高中学校为个案,对高中生选考科目组合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选科组合呈现出各科目组合之间人数分布差距较大的现象.在主观方面,高中生选科受到个人能力兴趣、从众心理和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在客观方面,则受到学科难易程度、家庭、教师、学校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为优化新高考选科改革,建议实行"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高中学校应制订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强化选科指导;家长应减少功利性要求,积极了解新高考政策,尊重孩子选科意愿.  相似文献   

6.
学分制起源于美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这之前,美国各大学采用传统的学年制。首先对学年制提出改革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1872年他首先在哈佛大学实行选科制,允许学生自由选科。学分制是伴随选科制而产生的,它同选科制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定初级中学为职业预备乃根本办法定初级中学为职业专科乃调剂办法分科选科制备设在高级中学职业教员养成科应设在大学内现时我国中学校与职业学校完全分立,彷彿各有各的系统;并且依照部章,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许转入普通中学去读书。但是学生的志愿,却没有分别得这样清楚。进中学校的依然想去谋生;进职业学校的尚在希望升学。结果怎样呢?学校方面,想迁就学生各种志愿,于是编制课程时,不得不特别通  相似文献   

8.
石学军 《宁夏教育》2023,(12):14-16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三新”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课程建设、课程编排及选科走班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学校比较关注的课题并就如何有效开展课程建设和课程编排进行积极实践探索,文章以贺兰县第二高级中学为例,阐述实践路径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2021年是河北省新高考改革第一年,各高中学校精心谋划、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学生选科提供了各种方案及帮助,下面笔者也谈一谈对选科的认识,希望对读者朋友有所帮助。在新高考形势下,选科就是对大学专业划定选择范围,对学生将来职业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因此选科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0.
《求学》2023,(21):34-35
<正>虽然新高考政策已经实施快10年了,但是很多学生对于选科还是感到迷茫,有很多误解。本文总结了6个常见的误区,希望即将选科的同学们看完之后都能选出令自己心满意足的选科组合。1.一味追求专业覆盖率很多学生在选科时还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对以后想学什么专业完全没有想法,甚至不了解那些专业具体是学什么的。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可能会推荐这一部分学生选择专业覆盖率高的选科组合,比如“物化政”和“物化生”的选科组合,其他专业覆盖率低的选科组合可以不考虑。  相似文献   

11.
英国A level证书考试是英国高等院校入学的主要标准,并于2014年起推动新一轮改革。其选科考试机制改革沿用了门类众多、选择丰富的学科体系,同时将学科考试结构从单元结构模式改革为线性结构模式,以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课程和考试有效提高了成绩的科学性和学生学习的平稳有序性。在实际实施中,英国中学引导学生自主选科并实行走班制度,在课程组织、教学制度等方面与高等教育高度接轨;英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为学生选科提供宏观的建议与指导,各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为各专业招生制定精细的选科条件限制与建议方案,呈现显著的灵活多样特征。这种选科考试机制给我国高考新政带来的启示是,应突出基础性学科的主导地位,推动高校招生的选科限制模式灵活化、成绩限定精准化和修读建议多层次化,重视考试进程安排和学生学习节奏把握的问题,适当提高顶尖学生群体的成绩区分度等。  相似文献   

12.
钩沉     
1917年10月15日北京大学开始实行选科制1917年10月15日,北京大学召集会议,议决着手学制改革,依照美国大学学制,采用选科制度。具体办法规定七项:一、各科皆有系统之编制。二、学生以习满若干单位为毕业,不必拘定年限。三、预科四十单位,以四分之三为必习科,以四分  相似文献   

13.
新高考改革前,考生分为文科、理科参加高考,均有固定的考试科目组合;新高考改革推进后,不分文理科,改为考生自主选科.选科的多样化组合,使得考生的学科背景更趋多样化,"接力"培养的大学面临这种变化,在招生计划的制定中也明确了专业(类)的选科要求,以接续考生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在新高考地区,无论"3+3"选科模式还是"3+1+...  相似文献   

14.
后三年各科通习第四年选科专修奥国陆军受和约限制.训练募兵以三万为最多.服役其间以六年为最短.政府乃不能不虑及其解职后之位置问题.惟一解决方法.惟有施行教育.分为两期.前三年普通性质.后三年专门性质.前期之普通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珠江之滨盛开着一朵职业教育的奇葩。敢为人先的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大胆创新办学模式,使"以企业为主导  相似文献   

16.
"选科走班"应新课程改革而生,它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管理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都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进。1.两种选科走班模式各有利弊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一种是"大走班模式"(即高中三年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几乎都要走班);另一种是"小走班模式"(即高二、高三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最多有一科需走班)。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家庭资本视角对典型学校家长新高考选考科目及大学专业选择意向的调查显示,家庭资本对孩子是否就读示范性高中、成绩优秀与否,以及家长选科和选科组合意向、大学专业意向有较大影响。三类家庭资本中文化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文化资本较高家庭的孩子进入示范性高中且学习成绩优秀的概率更大,家长选择理科尤其是物理及与之相关大学专业的意向更为明显。家长的选科及选科组合意向与孩子的意向较为一致,且家长和孩子的物理选科意向突出,没有出现弃考现象。在大学专业意向上,不同家庭资本家长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专业选择意向上存在差异。针对家庭资本对家长选科及大学专业意向的影响,应当增强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倡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指导,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高考改革后,连续两年生物都是选科热门科目。对样本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职业及期望职业、对教师的喜爱程度、职业规划及职业前景以及学生性别、兴趣和学业成绩都是学生生物选科的影响因素,而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而言,尤以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影响程度为大。通过高考成绩分析,发现生物学科对各选考组合贡献不一,且呈现一定特点。这些影响因素和特点对未来选科有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计分制是选科制推进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计分制度改革并非新兴课题,20世纪末多省份关于选科考试的尝试就曾引入标准分报告考试成绩,然而在实践中标准分遭遇困境,选科制难以为继,退回固定科目考试.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实施自由选科再次将计分方式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新的计分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着理论与现实、技术与观念的多重拷问.未来计分制改革可能打开制度黑箱,从静态走向动态赋分;走出麻烦治理,从"经验先行"转向"系统有序";探索招考分离,从关注计分方式到关注计分结果的使用.这些改革走向对提升新高考计分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对高考改革的整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辉 《考试周刊》2022,(45):159-162
新高考模式下各学校开启了3+1+2选科模式或3+3选科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被取消。历史作为必选科目之一,要在新高考要求下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围绕新高考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