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2.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审美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审美态度因素、完美状态因素等的影响;健康的审美心理对一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审美心理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影视──拓展语文教学的立体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为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发挥影视艺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功能;运用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影视展开联想教学,以及开辟语文课外活动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艺术欣赏是勾通人与世界审美联系的一种深刻的审美创造活动,但它与艺术创作通过客观外化的构形活动进行创造不同,而是通过欣赏者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功进行和完成的。本文认为,升华意识是艺术欣赏中审美心理活动的核心,这种升华活动是在主体的两个心理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第一是浅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心境化、审美具体化、审美反思化三个梯级;第二是深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个体化、审美群体化、审美整体化三个梯级。  相似文献   

6.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民俗是人类古代文化的遗存,孕育并滋泣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在点缀式伤口中,民俗只作为陪体而存在,为叙述故事,泻染环境,塑造人物服务,表明民俗意识尚处于萌生状态。而在点化式伤口中,民俗已成为影视表现的主体和中心,表明民俗意识的高度自觉。从点缀式到点化式的演进,影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改变了影视的机制,突出了影视艺术的影像性;二是削弱了影视的理性成份,揽或了审美娱乐性。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8.
传统美学观认为,审美现象只是艺术范畴内发生的特殊精神活动,人类 的非精神活动领域并不存在审美,因而审美是不带有任何功得目的的,但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虽不同于纯艺术的精神创造,但同样具有审美性,这是由于艺术的精神性创造和非艺术的创造都根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社会心理的中介性影响下进行的审美活动,因此,审美既属于艺术明世界,也属于非艺术的物质说明世界,是精神和物质的复合性活动,同时又都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即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9.
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把握,具有置身其中的氛围化感受,耳目交相渗透的高效接受,情感化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综合审美等特征,研究影视鉴赏的审美特征,有助于理解影视艺术本体,也有助于引导受众的化消费。  相似文献   

10.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电视接受是一类受众的心理行为,以电视文艺欣赏为例,电视受众心理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和判断是交织在一起的;二是受众心理表现为认知、娱乐心理在审美活动意义上的统一;三是此类欣赏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主体的统一和审美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首开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 ,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 ,提出了“知音难”的现象 ,讨论了知音难的主客体原因 ,揭示了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 ,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都论述了音乐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并充分肯定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而音乐审美的三性,即选择性、主导性和创造性就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接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适应大众生活的不断艺术化和审美化趋势,现代企业经营不仅应该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应该努力成为一种审美化的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美学原理的应用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实用性交叉学科。本文作为企业经营美学研究的一个导论,试图提纲挈领地阐明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二是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三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四是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欣赏是欣赏主体的一次游戏活动。在这场游戏中,儿童读者一方面表现出比成人更为积极忘我的参与;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并非有意的对抗和反叛,既有在阅读中的被唤醒、全情体验和发现的乐趣,又有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和对文本意义的逃离。这种在"玩"与"顽"的生命历程中释放和投射自己的心理能量,从而获得精神的成长,正是儿童文学游戏性欣赏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way art is conceptualised in the British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and provides an historical framework that maps an evolution of ideas that have shaped the way art is presented in the modern day primary curriculum.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a Foucauldian style genealogical analysis is utilised to trace the discourses (systems of meaning) surrounding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artistic development and how these discourses are used in the present day British primary curriculum to construe art in different ways. The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is threefold. It explores the presentation of art in the curriculum as (1) an expressive subject, (2) a skills based subject, (3) a subject which focuses on art history and art appreciation. Second, the teaching positions associated with each approach are identified as follows (a) the facilitator, (b) the expert and (c) the philosopher; as well as the issues teachers face when adopting these positions. Third, attention is given to how thes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might be linked to practice. In so doing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surrounding the value of art in the primary curriculum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curriculum serves to shape teach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皆与文学批评相关,其中《知音》篇无论在探及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学批评规律、审美鉴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刘勰从主客体的角度阐述其文学鉴赏理论,对“知音难觅”、“音实难知”这一文学现象进行探析。以《知音》篇中所反映的思想来探析刘勰文心体系中知音的审美鉴赏理论。  相似文献   

19.
高等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设置重点在于学生的任课能力的培养。音乐欣赏课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文章对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欣赏课程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专业价值以外,也蕴涵着深厚的育人价值。以诗歌教学为例,通过细读文本,强化学生的悟性思维;通过分析诗歌意境,养成纯正鉴赏趣味;通过情感体验,渗透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