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场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陈崇山舒小骅杨勃编者按:市场报于1997年9月至10月采用在报纸上刊登调查问卷的方法,开展全国读者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1164份,其中有效问卷961份,占回收问卷的82%。回收的问卷来自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  相似文献   

2.
专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国报纸改扩版的大势下,其专副刊也在不断寻求变化,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读者的需求。笔者在山西晚报专副刊版面的实践中,对报纸专副刊的变化态势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总体分析,这些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邹陶嘉 《新闻界》2005,(3):127-128
19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报业竞争的加剧、报纸改版扩版热的不断升温和受众观念的加强,传统报纸副刊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空前丰富多彩,形式应有尽有,同时各种专刊也发展势头强劲,专副刊的属性和界限一度变得模糊不清,学界曾以“大副刊”统称之。本文试对新时期报纸专副刊发展中的几大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加深对报纸专副刊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大开,传统报纸被逼到墙角。因为媒体属性,报纸的新闻板块最先受到冲击。但网络对副刊的冲击要一分为二看。负面作用是网络媒体分流读者,影响阅读习惯,一些受众慢慢习惯在移动终端上碎片化阅读;但其正面作用是,在新闻时效滞后的情况下,专副刊却赢得了时效上的"豁免权",有机会凭借实力和特色维系读者忠诚度。一个能跟得上时代转变的优秀的报纸专副刊,是能够稳定一部分读者群的。一份报纸优秀的专副刊内容,很可能是打赢与网络媒体攻坚战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新闻纸,办好新闻版是分内之事。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改版扩版实践中,都强调要突出新闻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也有一些报纸走了极端,大大压缩甚至砍掉了专副刊,引起读者的议论,有的作家还发出了“保卫文化副刊”的呼吁。根据读者建议,本期《前沿关注》专栏讨论“专副刊的定位与改进”,意在帮助大家进一步端正对专副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专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专副刊也要与时俱进,以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我们报纸上的专副刊定会五彩斑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正报纸要创新,特色是关键。作为新闻版面的延伸,专副刊是日报搞活版面、吸引读者的一个窗口。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专副刊正成为地市报竞争中的新制胜点,专副刊的内容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如何提升专副刊的核心竞争力,理念的审视、机制的调整、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转变传播理念,调整定位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原来意义上的"专副刊"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专副刊如何通过创新赢得有效生存和发展空间,是摆在报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对报纸专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专副刊与新闻版一起构成了一张报纸的内涵与品位。长期以来,党报的专副刊都是以传统的文学性副刊为主,但是在当代丰富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读者喜欢什么样的专副刊?党报专副刊如何定位?版面如何配置?这些问题可能都需要做一番新的审视。本文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解放日报》《杭州日报》四张党报为例,剖析当下党报专副刊的发展态势和理念。  相似文献   

8.
一、地市报专副刊发展的优势。 1.作为新闻版面的延伸,专副刊除了是日报搞活版面、吸引读者的一个窗口外,更有一份传播人文精神、引导价值取向的社会责任在其中。在日常报道中,专副刊在信息的发布量和速度上,虽然没法与新闻版面抗衡,但对信息的理解可以更深更透,传播信息的角度可以更全面更多元,从而可以在报纸上制造一种更贴近人、更理解人、更尊重人的氛围。 2.地市报专副刊相对于国家级和省级的传媒,另一个大的优势是,以本地信息的亲和力吸引读者、争取读者。相对而言,地市报的专副刊对本地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报纸副刊作为精神产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昔日传统的副刊已不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据社会调查分析,晚报系列报纸的读者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年龄段划分,阅读报纸的读者中青少年已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如果以中青年读者为量化指标计算,这部分读者已占到七成。调查中大多数读者不喜欢以散文、随笔、小说、诗歌、杂文为主体的副刊版面,喜欢阅读具有一定风格,内容和阅读对象取向单一的副刊。这是新世纪报纸副刊面向读者群必须慎重整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许多报纸传统的专副刊正在走下坡路,甚至连某些名牌专副刊也已经在相关报纸上消亡。但是,另一种状况却又成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许多新锐报纸,以周刊为主要特征的各种专副刊,却办得热火朝天。只不过,这些专副刊正以非同以往的面目存在与发展,它们不再是部分读者和编者寻求个人爱好甚至附庸风雅的沙龙,而是和越来越多的人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报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平台。地方报专刊的兴盛理由第一,细分市场的结果。如果说新闻是满足了大众(或是报纸的目标读者)对新闻的需求,那么专刊满足的就是小众对新…  相似文献   

11.
李临雅 《新闻界》2002,(1):54-55
从1984年5月全国第一家老年报《老人报》在广东诞生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的老年报已经发展到20多家,期发量达到300万份左右,按人口计算,全国约40位老人就拥有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报纸。其中内容既专且广的专、副刊对老年报的发展,功不可没。专、副刊兴盛顺理成章近些年,老年报专副刊兴盛,是由老年报办报宗旨、服务对象所决定的。翻开任何一张老年报,都会发现,专、副刊的比重都大大地超过了新闻版面,无论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的报纸都如此,基本上都是除了一、二版是新闻版外,其余的都是专、副刊。比如说…  相似文献   

12.
体育类报纸成都读者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体育类报纸在成都零售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读者构成情况、特点等,2002年5月31日,我们对成都市区二环路内所有报摊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同时还对在这些报摊购买体育类报纸的读者进行随机访问。本次调查之所以选择在5月31日开展,主要考虑在此之前及当天无重要赛事,更能反映体育类报纸的日常销售和读者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25份,有效率为88%,置信度为93%,全部数据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统计处理。一、成都体育类报纸读者“肖像”在成都,谁在看体育类报纸?如果要给…  相似文献   

13.
如今,为了贴近读者生活,国内许多报纸纷纷兴办专副刊.以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为主要特色的专副刊满足了老百姓休闲生活的需要,但政治性原则被某些报纸看得不太重要了.但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报纸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版面,都要把政治性放在办报的首位.作为正刊的延续,专副刊也要牢牢把握政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专副刊的创新问题,首先有必要对专副刊作一个简单的界定,这里不妨暂且借用冯并新出版的《中国文艺副刊史》中的一段话:“专副刊是我国报纸的编辑特点,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优良报纸传统。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亚种专刊也发展了70多年。”这段话不仅交代了专副刊的历史,而且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跨入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改版热的不断升温,众多报纸逐步开始“扬新闻,抑专副刊”,“小编大采”的模式悄然兴起,围绕全面强化新闻性,不少报纸都推出了主动出击的举措。另一方面,大力压缩专副刊,使得专副刊开始处于一种…  相似文献   

15.
报纸专副刊的改革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刊专副刊在传播大众文化方面起着先导和渗透作用。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研究报纸专副刊的改革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单纯的文艺副刊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丈化需求,“大副刊意识”是报业发展的必然。 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今天的报纸没有一家只是单纯的文艺副刊,而各种  相似文献   

16.
报纸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为读者建设一块精神的家园。著名的报纸一定会办出著名的副刊,著名的副刊也一定能提升报纸的品位。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组成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版块。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报纸在吸引读者上,主张新闻主攻、专副刊主守。前者吸引读者,后者留住读者。按说攻守分工明确,都很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专副刊常常会受冷落。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在报业发展、新闻改革的浪潮中,专版、专刊和副刊像报纸的正刊一样,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和扩张。可以说,专副刊这一不属于新闻范畴,但却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并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特殊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组织、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报纸的副刊已成为报纸分层次、分特点吸引受众的特色手段。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正因为专副刊在报纸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专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读者成为报纸受众一族.随之而来的是诸如"乡村文化"之类的内容成为众多报纸,尤其是农民报以及面向农村发行的科技报等涉农类报纸副刊发展的方向.涉农类报纸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读者的文化生活,但相对于比较匮乏的农村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来说,涉农类报纸副刊的内容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对整个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少红 《记者摇篮》2012,(11):30-31
一份报纸办得好坏与否,靠的是所刊登的新闻来说话,那是报纸是否受读者喜爱、是否有生命力的试金石但是,对于一份综合性的地方报纸而言,还必须精心打造出一批灵活多样的特色专刊,才能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使报纸在各种传媒竞争激烈的当今立于不败之地下面,结合《沈阳日报》专副刊部"历史揭秘"专版的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