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想不到的事终于发生了,在只有83分的数学试卷上,她竟冒父母之名签字。她模仿我签字的以假乱真的笔迹叫我吃惊,而这种做法更让我心颤! 女儿上小学时,常常带试卷或作业 本叫父母签字。凭良心说,她学习挺认 真。如果是满分,我便利索签名赞许说: “就要这样,对作业要求百分之百正确才 行。”女儿似乎懂得我盼女成凤的心情, 常炫耀:“老师今天又表扬我了。”有时还 会扭扭捏捏地提出要求:“想要块花橡 皮”或“想换个铅笔盒”。女儿真会抓时 机,没什么说的,只要成绩好,我肯定会 奖赏。 我爱女儿,在她身上寄托着我的希 望,她…  相似文献   

2.
白纸和黑点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每次回到娘家总爱在父母面前诉说丈夫的不是,历数他的缺点。父亲听了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女儿:“你看上面有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女儿仍然说:“只有黑点啊。”父亲说道:“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这是一张白纸吗?”女儿听了恍然大悟,她明白了父亲话里的含义。从此之后,她再也不向父母数落自己丈夫的缺点,两口子的感情也比以前好多了。这个故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无启示。其实,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被画上“黑点”…  相似文献   

3.
看到塔斯马尼亚嫁出去的玛丽公主又生了一个女儿,我说:“她好幸运啊!一儿一女。”旁边一个澳洲妈妈说:“等着瞧吧,她女儿也会到青春期的。”很喜欢一个朋友的儿子.他27岁,在墨尔本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做高级经理,年薪十多万美金,很是能干自信。但是喜欢他不是因为他的能干,见到的能干小孩子很多,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孝顺,懂事和体贴。父母...  相似文献   

4.
小女·儿语     
题记: 谁听说水的家住在黄色的大厦 谁见过时间向你扮着鬼脸嬉戏 多少文学家形容过葫芦的形象 却没人说它像胖子一样 “无奈”孩子都在说 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们应该怎样做 更有她关于过日子的见地 警告父母要好好生活 一、水的家   潜意识里,希望女儿能有几分诗意的文秀,于是经常带她去接近大自然,触摸大自然。   一天,带女儿在河堤上散步。彼岸工厂的黄色楼房,引起了女儿的兴趣:“妈妈,那是谁家 ?真漂亮 !”“那是工厂的房子。”我说。忽然女儿指着映在水里的黄色楼房:“妈妈你看,那是水的家。”那份认真和笃定的神情,让你…  相似文献   

5.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品:中国父亲端木,拿着赴美读高中的女儿寄来的美国各科老师的评语,大跌眼镜:这真的是我的女儿吗?!她“有语言天赋”,她“乐观积极”,她“优雅”而有“创造性”,她有“人格的力量”,她是“宝贵的财富”!其中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女儿上大学的信中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句话让一个父亲的心无比惊讶又深深地震撼。因为仅仅在4个月前,端木送走的那个女儿,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对着父亲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报载,某省高一女生连续两次服安眠药自杀。其自杀的理由是:爸爸总是用车接送她上下学,无论她做什么,妈妈总想陪着她。同学们都把她当作特殊阶层的人,因而远离她。她受不了同学们把她当“另类”,因此愤而自杀。两次皆因抢救及时,保住了女生的性命。父亲在女儿病床前说:“我不明白,父母对你这么好,你为何要这么做,这不让父母伤心吗?”母亲则哭着说:“别人的妈妈都因为没时间陪孩子而难过,我努力找时间陪你,你怎么还这样伤我们的心?”这名女生回答:“我说过不让爸爸用车接,他为何不尊重我的意见呢?我说过不喜欢妈妈老在家里…  相似文献   

7.
女儿今年10岁,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女儿在班里的学习成绩虽说不是最好的,但她活泼;可爱,好说,好动,很是讨人喜欢。每当看到她嘟哪喳喳说个不停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女儿也有过“口齿不清”的时候。 女儿刚开始学话时,我就发现她咬字不清。对此,我和所有父母一样认为孩子大点就会好的。但直到她上学以后,有的字她还是说不清。虽然也帮她纠正,但效果不大,心想慢慢会好的,因而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在开学的第二个月,有一天女儿的老师问我:“你的孩子是不是口齿不清?我发现她最近学习时咬不准字。”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8.
收拾装扮一番,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妈妈带你走街街。”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它说:“坐好。”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默认了,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在我们家,女儿已经成功地为她的咪咪乔争得了一席之地。第一次人权行动是这样发生的,我见咪咪乔颜色式样都已经旧了,便好心好意地对女儿说:“不要她…  相似文献   

9.
听来的故事     
《小学生》2007,(2):1-1
美国一位名叫伊迪丝的三岁女孩告诉她的妈妈:“我认识礼品盒上的O”,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以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她孩子的想像力。因为她认为在她的女儿认识O之前,可以把O想像成太阳、足球、鸡蛋之类的圆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承认了“她”。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   但这种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因为每个成人实际上都已经不能把一个布娃娃真的当做一条生命。我们是在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在下意…  相似文献   

11.
有女儿真好     
没生孩子以前总听一些父母叨唠,带孩子真累。有了女儿以后,虽然也倍觉辛苦,但更多的是欢愉。我从心底呐喊:有女儿真好!去年,女儿虽然只有两周岁,却能懂得和睦。记得当时我和爱人因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虽然没有火山爆发的气势,却谁也不肯少说一句。这时女儿走过来,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看着我又看看爸爸,然后用她那软软的小手捂住了我的嘴,口里说着:“你别说我爸爸!”我被女儿的举动逗乐了,她见我笑了又捂住爸爸的嘴巴嚷道:“爸爸你不要说我妈妈。”爱人不由自主地搂过女儿在脸上猛亲了几下,我们一家人都笑了。女儿虽小却很善…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篇文章《要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相似文献   

13.
女儿汀汀已升入大班,10以内的加减算得又快又准,一次,我出了一道答案超出10的加法题,女儿算错了,我对她说:“你再想一想。”女儿想了一会儿,抬起头慎重地对我说:“妈妈,我真的不会,我是很笨的。”听了女儿的话,我震惊了,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自卑,我马上安慰她说:“不是的,在妈妈心目中你是最聪明的。”为了鼓励她,我和她一起用实物操作演示,不一会儿,女儿终于算出了正确的答案。之后,我责问自己,什么原因导致女儿的自卑心理?经过反省,有以下原因:1.急于求成。女儿做错了题,我刚开始还比较有耐心,但几次讲解女儿还…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娜夫人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时曾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母亲准备带她5岁的女儿做一个为期两天的野外旅游。临行之前,母亲告诉女儿应该带些什么东西,为了培养女儿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母亲让她自己收拾行李。到了野外之后,女儿发现不仅自己的衣服带得太少,而且忘记了带手电筒。那天晚上天气似乎特别冷,女儿对母亲说:“妈妈,我觉得冷,衣服没有带够……我能用一用你的手电筒吗?”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这里的天气和城里一样,没想到这儿冷多了,下次再来,我就知道了。”母亲说:“是的,你应…  相似文献   

15.
缪丽霞 《师道》2004,(5):55-55
女儿彦珂,三岁有半。给她取名的时候是希望她能如玉般冰清玉洁,又不失石的质朴、纯真。女儿一天天长大了,我们眼看着她由一个粉嘟嘟的、不会说话的肉蛋蛋一点一点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直到会说话、会走路。为人父母的那份快乐和喜悦自不必说。但女儿的“倔强”和“顽劣”也是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洛丽·鲁尔说,她留意到她的女儿在9个月大的时候就对陌生人和不熟悉的环境作出强烈反应,即使面对圣诞老人她也十分紧张。一直到7岁,她并没有多大改观。她不喜欢很大的声音,宁愿看着别的孩子在操场上吵闹地玩,而不愿加入其中。尽管鲁尔鼓励女儿热心参加社会活动,但效果不大。鲁尔说:“我是担心她的未来。如果她在学校里不讲话,人们就会认为她是个古怪的孩子。”印第安纳州东南大学害羞研究所的所长伯纳多·卡尔杜奇说,大约40%至45%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十分害羞。研究人员正在就害羞是后天行为还是天生性格展开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17.
我的女儿薇薇今年9岁了,是一个典型的小公主,在正常情况下,她连给自己倒杯牛奶都倒不好。记得当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她的身上就处处呈现出了一种女王的气派。因此,她爸爸和我就经常开玩笑说,这小丫头在投胎之前一定是在父母簿里的“奴隶”项下发现了我们的名字,所以就找到我们做她的父母了。  相似文献   

18.
女儿的依赖性太强了,事事都以“我不行”,“我做不好”为由要父母帮忙。让她盛个饭,她都说怕烫着。看着女儿的表现,我在后悔当初太娇惯的同时,也担心女儿把逃避的坏习惯带到学习中去。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可又苦于没有好办法使女儿改正自己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患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忙多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在一旁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无独有偶,有一位做父亲的也心情非常沉重地谈过这样一件事:他感冒发高烧,三天未能上班,已经上初中的女儿却不闻不问,就跟没这码事一样。他平时对女儿非常关心,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可自己生了病女儿却无动于衷,为此他很伤心…  相似文献   

20.
俱乐部     
幽默千万别电着一个农村妇女到城里来看望在饭店工作的女儿,看到女儿披头散发就问她为何不梳头。女儿说:“这是时髦。”母亲生气地说:“事忙也该梳好头再出门。”女儿又说:“我这是为了摩登。”母亲一听担心地说:“摸灯你可要小心,千万别电着。”以牙还牙一位中国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学校里兼授中文课。一天他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反哺”一词的含义。看到不少同学正戴着牙箍接受牙齿矫正,他就启发说:“现在父母花钱为你们矫正牙齿,将来父母老了,牙齿不好了,你们出钱帮助他们镶牙,这叫什么呢?”“以牙还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王长平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