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2.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诸多可归为“身体转向”的理论路径中,现象学身体论与认知科学的具身化理论因共同肯定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而具有密切关联,但这无法掩盖二者在“身体”概念定位上的深刻错位。二者关系的张力将把我们带回作为存在论与意识经验的共同根的身体本“身”的维度上,而这显示的也正是身体概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赵娜 《大观周刊》2012,(49):9-11,8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其核心要义是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具身认知的一般主张、理论基础、研究视域和应用研究加以梳理,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起到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海明 《新闻大学》2022,(7):14-26+116-117
当前学界对于“具身”概念存在望文生义的挪用和误解。从认知科学革命中的具身认知转向以及回溯现象学的具身概念,可以发现身体是具身认知与实践的本源。机器作为传播主体则打破了“传播是人类所独有”的观点假设,通过人机交互的具身传播实践,创造情境化的意义空间与传播情境,这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行动方式。仅从身体或媒介的单一维度讨论“具身”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而以人机传播为切入视角能够兼顾身体与技术两个维度,使“具身”不再是孤悬的理论。基于此,具身传播是不同传播主体间并行的、高度互动的耦合现象,主体间的意义创造构建着全新的传播情境,从而也会重塑人的身体经验和具身认知。  相似文献   

6.
沈珉 《出版科学》2023,(1):91-99
指出随着消费级VR头显产品的面世,“具身”的价值与重要性被凸显出来;“具身”赋予了VR技术意义生产的可能性,也使头显VR的媒体价值得以体现。分析VR提供的3个层面的具身,即从物理空间、视觉空间到心理空间都是具身;这一具身形式也使VR内容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殊性。为此,生产者必须缔造“视界”与具身体验者的关系,并把这种缔造方式作为VR作品理解的一般模式;而这就是具身蒙太奇产生的原因。作为VR意义生产的方式,具身蒙太奇既是VR内容的叙事方式,也是VR内容的联系图式。对应这样的生产方式,VR形成了联觉―隐喻模式以及连续―脱体模式两种内容解读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匹配具身的目的,合理架设体验者与内容互动的环节、频率以及程度,并从符号学角度提炼与把握图景,从而使VR内容生产创造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强 《东南传播》2021,(2):6-10
智能化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与身体逐渐迈向一种共生共在的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智能化媒体时代的一种介质类型,从视觉性的维度去审视技术与身体的共在关系是值得探究的。具身视觉需以物质中介、实践交互、实践构成为概念的向度,从而考量媒介技术与身体性关系。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身化视觉建立在:具身需要技术被看透,视觉意向的延展,视觉界域的限度,视觉经验感知的填补。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觉价值特性表现为视觉情境化,视觉再魅化,视觉含混性,视觉交互性。  相似文献   

8.
王聪 《视听》2023,(3):121-124
在新的媒介语境下,Vlog的制作和传播将身体重新询唤为主体,并通过对身体的再度感知,实现了一种“作为生活”的具身传播。作为关乎身体的媒介,Vlog以其高度的生活化和虚拟的在场性,使得Vlog的身体呈现成为事实上的“缺席的在场”。而文化意义上的Vlog则以一种不可避免的“身体的展演”,实现了消解认知的新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购物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商业直播为主题的网络购物方式发展速度加快,各个学科关于直播的研究讨论也不断涌现.但商业直播活动的火爆不仅是因为人们消费心理的新变化,更与人们身体姿态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具身参与的视角,借助现象学中对身体议题的讨论,从传播学路径切入该问题,研究直播间用户在商业逻辑下直播活动中身体参与传播的表征与内在原因.考察在直播活动的互动形式中,商业逻辑如何通过视觉场景、玩乐交互、构建身体图式这一系列与身体参与密切相关的活动完成商业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屏”这一深度嵌入当代社会生活与主体建构的媒介。研究旨在通过后现象学的研究路径,从“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关系图式出发,对一个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屏幕及其与身体、社会的动态关联进行阐释,以期为“屏”的研究寻找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界面性媒介物,屏幕通过与身体具身化的诠释关系、背景关系与它异关系,将自身演化为数字化时代的“元媒介”。同时“,屏”作为数字时代进入社会的界面,在此过程中借助对特定对象的再现、聚焦与遮蔽,建构了一个隐含着视觉结构与视觉秩序的屏幕框架,并进一步转化为了基于媒介物的新型社会规范与秩序。  相似文献   

11.
具身传播为研究新媒体对人类存有的价值提供了新视角.抖音作为一款短视频社交软件,吸引了广大素人用户的身体参与,并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本文着眼于抖音App的社交属性与具身属性,基于存在现象学的具身互动理论,试图从"社交平台再造"和"身体参与叙事"两大方面,探究抖音这一全民级应用如何通过具身构成人类新的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其对人们身体观念的相关影响.最后,总结分析了抖音平台对社交空间和身体经验的规训路径及其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肉体,它是认知和情感形成的基础性核心,是我们和环境互动交流的支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科普场馆中的一些互动展品,是真实情境的直接反映或模拟,是典型的具身认知环境。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和活动设计为主线,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对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挖掘其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具身教学的要素并提出具身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仿生机器人制作活动为例呈现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具身教学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13.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郝丽君 《今传媒》2023,(10):17-20
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正在重塑“身体”的概念,具身的传播方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虚拟演唱会、沉浸式艺术展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基于此背景,本文概述了技术对身体在场概念的重构,分析了具身视角下虚拟消费的发展与转型,并提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消费方式呈现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问题,技术的进步不能缺乏人类的慎思。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燕  陈旭 《大观周刊》2012,(27):10-11
厌恶在很久之前就被划为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但和其他情绪相比,在很长时间内被科学研究忽视[1],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具身厌恶逐渐成为情绪具身研究的新热点。文章对具身厌恶的概念及其与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寻求其强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下具身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传播的具身性和媒介的具身性两条路径,前者关注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等二元范畴,后者则看到媒介在连接人与世界时的消失和退隐。通过与思想史的对话,本文认为具身性对于媒介本体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媒介具身性意味着,媒介在提供可见内容的同时隐蔽了自身,以不可见的状态他律着其他社会场域并组织起社会的时空秩序,使人无法觉察到是媒介本身组织和建构着这个世界。媒介的不可见性与可见性的这种相反相承的关系,使媒介技术体系本身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幽灵。  相似文献   

18.
科幻小说《假人》是苏珊·桑塔格试图在技术时代中重构新主体的小说实践。从仿生人诞生并作为“我”的生活替身,到“我”与仿生人的共存景象,小说不仅揭示了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固有的自我复制倾向,也在打破“意识统一性”幻象的同时,重思了技术时代的主体基础,为拓宽主体范畴的“具身意识”埋下了认知转变的铺垫。最终,小说通过身体的媒介化以及非人的具身化,衍生出了容纳人与非人的共同主体概念“具身媒介”,为我们在技术时代下重建主体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媒介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本文对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的相关探索进行思考,借具身传播的实践价值助力主流媒体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0,(11):86-93
新闻真实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新闻工作者及其新闻报道而言的,受众的身体作为影响真实的一个基本维度还未得到充分重视。身体感官调节着受众对新闻真实的判断,从身体出发考察新闻真实可以发现,新闻生产中的媒介使用及"求真"过程正包含着对受众"具身性"不断回归的过程。本文指出,在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之前,基于受众视角的新闻真实是一种诠释真实,也即新闻受众通过对文字、照片、动态的影像等人工物的转译所达至的理解真实,而虚拟现实技术则通过赋予受众"具身主体性",从情境全景化与感官综合化两个层面开创了新闻的具身真实。具身真实使受众成为新闻的参与者、体验者以及建构者,并将新闻的真实观从"以事实为中心"调整至"以受众的体验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