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当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现当代艺术,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保持美术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价值。本文以“波洛克的滴流艺术”一课为例,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欣赏·认知—评述·判断—互动·分享—反思·理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保持美术学习兴趣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邓萍 《少儿美术》2024,(4):10-1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美术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更是占据引领地位。“融合式学科实践”立足学生与课程角度,进行指向“文化理解”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优化研究。融多种学科,开阔视野促文化理解;融各种形式,综合创作促文化表达;融各方展评,多元评价促文化发展。通过学科实践,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形成美术家思维,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正>一、背景分析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遵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立校,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篆刻艺术的学习方法,因此,基于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教材《中国书画》第二单元“方寸之间——篆刻闲章与姓名印”内容的基础上,创建“红色印记”“钤印青春”“我爱书本”等七个主题融合型的系列课程,  相似文献   

4.
赵海燕 《江苏教育》2022,(75):74-75
<正>“美术表现”素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水彩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画种之一,自身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水彩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论都产生了影响,其既反映出东方审美的独特性与深远性,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水彩画通过对现实地理环境与人文风貌的描写刻画,传达出创作者对时代发展、人类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基于此,本文参阅由张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技进道——现代中国水彩画艺术语言研究》一书,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审视中国水彩画艺术创作,以把握水彩画与中国地域文化、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国水彩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深化学校美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艺术课程与时俱进的自身需求。教育部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整合与超越,由于修订力度大、呈现亮点多、实行要求高而备受关注。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发布背景厘清修订历程的脉络,从目录总览分析修订前后的变化,从课程架构解读修订的主要亮点,从美术课程内容阐释美术教学的坚守与创新,努力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精神,从而使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双减”背景下艺术课程的发展方向,让核心素养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艺术盛景。  相似文献   

7.
唐莹 《中国高校科技》2019,(12):113-113
中国美术史教育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要兼顾与世界美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切不可对“外来美术”一味模仿或一味抵制,择其精妙之处而学之、以独善其身,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美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并真正发挥“中国美术史”的教育价值。《中国美术史》(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一书由范建华、沈泓著写,作者以高校美术史论教育实施者与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新时期审美标准下我国大学美术史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数字时代”美术教学的需要。常熟市在多年小学美术手艺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手艺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组建课程资源建设团队,多元主体交流融合形成课程资源建设共同体;课程资源建设基于儿童视角,着眼于发展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数字时代纸质课程资源与数字资源整合,实现知识呈现的立体化,最大程度地满足美术手艺课程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9.
李涛 《湖北教育》2023,(2):45-46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中小学陶艺教学与马口陶资源的整合研究”整合了民间美术资源,传承了“马口陶”文化,丰富了陶艺校本课程,促进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整合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10.
许霆(1951-),男,江苏太仓人。1975年7月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苏州市社科联常务理事、常熟市社科联名誉主席等职。他参与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被列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参与编写的《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被列为教育部“九五”规划“人文社科博士重点项目”。 许霆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理论批评。迄今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艺学和新诗研究论文近百篇。他的《新格律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描述新诗格律探索历程和成果的理论专著,《江海学刊》、《中华读书报》等刊发了评论文章。1994年出版《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甘肃文化出版社),获苏州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完成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五四新诗理论研究”。近年来,许霆教授相继推出《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现代诗学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新诗理论专著。 许霆教授与鲁德俊副教授从1980年代中期合作研究中国十四行诗,完成两个关于“十四行体在中国”的省属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出版《中国百家名诗赏析》(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十四行体在中国》(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中国十四行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著作。其中,理论著作《十四行体在中国》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一等奖和省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同时,又在报刊发表“十四行体在中国”系列文章20多万字,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在新阶段,素质教育逐渐得到发展,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采用以生活为导向的课程,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情境中获得启发,能够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l版)》规定美术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然而,在儿童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造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鄂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上第11课《我们的祖先》中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精心编写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楚,就是通过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让学生祖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感受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自觉传承并宏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学生们愿意欣赏中国的或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作品,喜欢具象些的作品. 确实,有的现代美术作品比较容易让人看懂,但有的就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带领学生欣赏现代美术作品,不能只着眼于作品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之外的一些东西,加强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形式语言、风格特征、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画家的思想情感等这些文化线索的探究,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15.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我在教学《点线面——线描图案》(校本教材)一课时,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明白:人人都可以学好美术,学习美术并不是非常困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使用简单的工具材料,再加上我们“艺术”的处理也能创造出精致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作为“全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地校”,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以剪纸作品致敬冬奥,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并传播出去,如何让学生通过剪纸创作坚定文化自信?为此,笔者在人美版义务教育教材《美术》五年级上册“动态之美”一课的基础上,设计了“冰雪友情剪绘其美”的单元课程。  相似文献   

17.
人教社2003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五节有一幅“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图中在“黄河”后的括号内注有“1855年后”。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明白意思,曾拿课本来问我。  相似文献   

18.
小学“3D表现”课程,将以“创意实践”为突破口,重点放在解决“创意实践与美术表现”的关系上。也是笔者对上一学期《立体摆放艺术》课程在解决“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关系方面的拓展延伸,是“素养时代”对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初探。  相似文献   

19.
<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充分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翰墨流芳——近现代中国画精选》(花鸟卷)(山水卷)(人物卷)出版时间:2017年10月《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出版时间:2017年12月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丛书》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相关艺术院校、学术机构、专业组织编写,由《翰墨流芳——近现代中国画精选》和《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课题。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自觉追求,是我国文化主体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基本路径,被称为“又一次思想解放”。杨鲜兰、陈翠芳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是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层次探索。这里所说的“深层次”有两个含义,一是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而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该著着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融通与结合,探讨的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层次主题;二是指该著具有的理论深度,它从逻辑前提、历史进程、辩证关系、阻碍因素和创新路径等方面系统而深刻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的关系。该著分析系统而深入,彰显出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