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课堂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素养本位”的课堂,呼唤学生的“深度学习”。情境阅读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创设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由“浅表”走向“深度”的重要路径。所谓情境,是指“对学生有影响的一切环境条件”。“情境”不是“情”和“境”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环境与主观内心心境的交融。基于情境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2.
以“情境线—问题线—知识线—素养线”为主线设计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内容,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解决问题,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习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致力于学生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面对当前数学课堂问题情境中存在的知识结构缺乏、知识迁移停滞、人为构造泛滥等问题,亟须创设基于大概念的课堂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概念视域下的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具有结构性、迁移性、真实性等鲜明特征,以此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搭建大概念知识框架;“开放式”问题情境,贯穿专项主题式教学;“应用型”问题情境,通向学生真实性生活。  相似文献   

4.
“情境化”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环境,拉近了新知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为学习新知提供了一个生长点。而“去情境化”,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自觉地建构知识体系,以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可见,“情境化”与“去情境化”两者并不冲突,它们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而课堂中的“情境化”最终要上升到“去情境化”。在本文中,对“情境化”和“去情境化”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他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试题的命制原则,即必须坚持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准确把握“素养”、“情境”、“问题” 和“知识”四个要素的定位及其相互联系,构建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框架。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由此提出以下试题命制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问题情境建构教学是驱动课堂由“知识内化”向“素养达成”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分析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意蕴,区分生活情境、生产情境和学术情境三种真实问题情境的转化机制,把握从真实问题情境向教学问题情境转化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建构。教师要把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核心内容有机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序列中,利用恰当的呈现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借助问题情境脉络有序地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中,发展高阶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中明确提出要“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旨在让学生能准确抓住问题情境中的核心要素,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构建,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物理核心素养。以冬奥项目“短道速滑”情境为例,探寻涉及高中物理动力学模块知识的问题。通过习题“情境化”到建构模型“去情境化”再到解决问题“再情境化”的思维过程,将动力学知识点全部涵盖到同一情境的习题设计中,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所谓“真情境”,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创设的情境能够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将“情境创设”“真实生活”“周边世界”三者相连起来。学生在这样的“真情境”中学习,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将真实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对“特异性免疫”一节进行教学设计,以发挥情境教学法在学生知识学习和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它把学与教、主体和主导、深度学习和提升素养统一起来,彰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应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的情境,以情境引出问题,搭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平台。教师还应精心设置变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评价,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创设真实情境,在提出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而设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通过活动参与,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其中“,情境”要素联结学科问题和学科价值“,问题”要素引发知识建构和深度思维“,活动”要素实现知识重构和知识迁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设计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精准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产生新认知;精细组织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新探究。  相似文献   

12.
刘海燕 《考试周刊》2024,(19):78-81
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智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提升与发展。文章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与原则入手,结合“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打好基础”“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强化学生运用能力”“创设实践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策略,探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发挥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一方面教学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承载着“议中学”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教学情境也为知识内化为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是学生核心素养生长发展的土壤,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脱离学生、脱离教材和脱离生活的“三脱离现象”以及浅表化和碎片化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大概念设计情境,并且注重学科逻辑、生活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三重逻辑的融合,设计具有“卷入度”的情境,提升情境的功能,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14.
郭琦荣 《家长》2024,(7):109-112
<正>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以“素养为本”,倡导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索知识、积累技能,改变以往“轻素养、重理论”的教学现状,要让学生拥有深入钻研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机会,锤炼学生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创设高中化学情境期间,教师要基于问题驱动,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和信息素材,丰富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凸显化学教学情境的教育价值,提高化学课堂活动实效性。一、教学情境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一)唤醒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教学情境法主要是把课程内容和现实情境相互关联,学生在模拟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中探索知识,置身于趣味教学氛围、情境中,有助于唤醒、  相似文献   

15.
相比于“技巧讲授+学生写作”的传统写作教学方式,学生更倾向于在具体情境中接受知识的熏陶。相对开放的写作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采用全方位构建情境、于情境中启发学生的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从多元情境中汲取写作“养料”,实现在情境教学中涵育学生写作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实施离不开知识。知识学习的方式与过程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形成。“用中学”是基于生活情境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习作知识走向习作素养的教学实施路径为:明晰习作素养体系,找准单元教学目标;创设真实写作情境,诱发知识学习内驱;分析把握习作学情,创新精准习作知识;寻求“项目问题”解决,唤醒深度言语学习;催生知识“聚合反应”,走向综合表达实践;基于语境“对标寻差”,进行言语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7.
刘蔓 《四川教育》2023,(2):15-16
语文学科具有学科育人的天然优势。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最重要的“锁钥”是构建情境场,引导学生汲取知识、发展素养。具体方法为: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发现知识情境,搭建活动载体;引入认知情境,内化育人内容;建立应用情境,迁移所学知识。如此,语文教学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从“学科教学”跃升为“学科教育”。  相似文献   

18.
SSI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情境教学三部曲的实际应用,以“转基因技术”SSI教学设计为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构建新概念;反向背景引发学生深入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激发情感引导知识迁移,促进学生社会责任的形成,以期达成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连续情境比零散情境更能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处理的外在认知负荷资源量。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制订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情境素材,设计驱动性问题与任务,是实现以连续情境知识近迁移模式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为例,阐述基于连续情境知识近迁移模式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授知识点为主要抓手,一味抓知识而忽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在学习抽象的原理概念时,学生往往反映比较枯燥、难理解,更别说关注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建构了。中学教育已经从“传授式教学”进入“素养为本”的教育时代。将知识之于情境,以建构化学模型认知为桥梁,如同盐之于汤而入味。在情境中学生认知和吸纳知识,建构系统的化学认知模型,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应该就是素养为本教学的初衷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