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给学校德育的挑战,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德育政策的应对;德育理论研究也形成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简述了新德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后,从德育管理体制、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网络德育、德育审美化、德育评价、民工子弟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德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作了回顾.论文提出,在德育经验的理论提升、理论的实践影响力、主导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我国德育发展之现实困境和乐观前景做了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道德的起点和赖以生长的根基,也是德育的归宿。对生活德育作理性的分析和建构,使学校德育走出传统德育的困境,将德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德育转型,提高德育效益。  相似文献   

3.
徐吉志 《教书育人》2006,(11):51-51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主张不仅要构建生态道德“规范”,更要转变以往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者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破坏行为。生态德育的核心要素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仝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5.
生态德育——21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梅 《教育探索》2006,(10):103-105
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传承我国传统道德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抓住中小学这个关键阶段,通过生态德育目标的纳入,生态德育课程的开发,生态德育意识的强化,生态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突出等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生态德育工作,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6.
生态意识的出现不只限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带来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以生态学的视角考察学校德育管理,当前学校德育的低迷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德育系统上所出现生态性的危机,具体体现在管理体制的刻板化,忽视生命介体的多样性;管理关系的对立化,造成德育共同体关系的不和谐;管理环境的封闭化,引起德育生态系统的断裂。变革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在德育管理中纳入生态意识,走生态化管理的道路,追求和谐生态境界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在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指引下发展出来的,它提出的课程方略包括课程范式生态理念的转变、课程与教学的生态模式和整体的课程观。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当前的德育,以期促使德育获得更大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平衡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绿色转型呼唤的结果,而循环经济生态创新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方式。文章首先提出生态内生化是绿色转型下循环经济生态创新的需要,然后阐述绿色转型下循环经济生态创新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从循环生态农业园区、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以及生态产业三个方面论述了循环经济生态创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以物的依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追求物质享受的拜物价值观念居于主导地位,而这种观念不利于我国的文明转型。拜物价值理念的生态制约表明,在生态环境空间的约束下,必须对现阶段的价值理念进行生态创新,提倡适度、合理、崇俭去奢,以此引导人们行为模式的转变和能力的发展,实现我国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三次主要的转型,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服务"转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再转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价值取向历经三次转型,将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系统的德育理念和遵循体系,这离不开传统文化基因的滋育、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领袖人物的时代指引。新时代我国学校德育的转型,就是要积极回应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与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高校生态德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路径必须基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情感、观念及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这一总目标,具体表现为三条路径的有机统一:以体验和活动为导向的课堂实践性教学、以社团为依托的校园社区实践、以宿舍生活为主题的生态生活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电脑和网络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 ,对学校德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使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互联网不仅使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机遇。这就要求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渠道和手段也必须随之转型 ,从而使学校德育能更好的把握时代脉搏 ,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世界观视阈下高校德育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提供一种考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生态世界观观照高校德育,可以凸显高校德育发展的指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蒋健 《辽宁教育》2022,(14):35-37
学校德育生态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的实施,必然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也将会逐渐形成新的德育生态。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从整体设计、法治教育、育人形式和思政课程等方面着手,为重建学校德育生态而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5.
刘粉莉 《教学月刊》2007,(11):50-52
不言而喻,学校德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理应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同时,愉悦地体验"内心的旅行"。一、思考:学校德育缺乏生命活力成因探源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转型是指由一种文化生态类型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生态类型或形态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经济上市场经济的推动,促使中国文化生态经历了当代转型,以现代性为标志的理性主义文化和人本主义文化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7.
戴岳 《教育导刊》2008,(10):15-16
生态意识的出现不只限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带来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本文以生态学的视角考察教育领域中的德育问题,借鉴生态学的观点.探索走出学校德育困境之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晨 《课程教学研究》2022,(3):95-98+108
生态德育是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与德育弊端进行的德育工作的重要创新。践行与实施生态德育应当做到:一、强意识,站准生态德育的起跑点;二、明目标,定准生态德育的落脚点;三、善立制,把准生态德育的基本点;四、重生活,抓准生态德育的切入点;五、拓资源,找准生态德育的支撑点;六、真融合,调准生态德育的发展点。  相似文献   

19.
《学周刊C版》2017,(17):212-21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体系无一例外的提出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以德治国更是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德育工作却存在着很多的瑕疵,致使没有发挥出德育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德育现状,提升广大学生的的德育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借用生物学中的生态化理论这一视角来研究中职院校德育现状,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文化的转型。本文尝试在生态哲学视域下探讨课堂文化的转型,在把握课堂文化转型的根源、本质、内在机制和路径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把握课堂文化内在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