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颖 《青年记者》2020,(11):4-5
新闻传播格局重构,互联网个体用户成为关键因素近年来,媒介技术变迁,新闻传播格局重构.个体用户成为中心,专业媒体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公共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公共传播机制重新建构,公共传播是通过传统媒体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面对不特定人群的开放性传播,它的传播主体既包括大众媒体,也涵盖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2.
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社会个体信息消费行为的变革。当下,我国媒介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信息消费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社会化媒体中信息生产者身份的匿名性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加剧了信息风险等级。受众在表达自我的同时,由于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往往盲目地充当风险信息的二次生产者。风险信息一旦进入以"圈层形态"为主的人际传播环境中,则极易引发葡萄藤效应,进而诱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和谐的传播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受众作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其信息解构能力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探寻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应对信息风险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晓鹏  范静涵 《中国记者》2023,(10):101-107
<正>本文认为,当下媒介深度融合、技术形态迭代升级的同时也发生传播范式的融合:新闻传播从原有传统媒体时代偏重理性传播朝着情感传播方向深度融合发展。情感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旨在创新报道,与受众“重建连接”,形成情感共鸣的互信亲密关系。“用户意识”成为一条主线,以期建立人际联系。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是媒体与人之间的“连接”,情感传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是融媒体深度发展道路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指引。本文提出,融媒体传播注重情感传播,但并非与理性传播相对立,而是在媒介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形成共存互补的共融范式。  相似文献   

5.
得益于媒介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新闻现场不是狭义地单指新闻五要素中的"where",而是作为一种空间,不仅包括新闻现场空间的实践活动,还包含现场空间的社会关系。传播权力的释放、话语权的增强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使新闻现场发生新的变化。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虚假信息泛滥,曲解新闻现场空间,新闻现场成为新媒体环境中最为稀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跨媒介传播机构以及新型互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编辑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媒介外部环境的改变与内部要素之间的裂变与整合,要求编辑实现“复合型”的转变:一是从“单一技能”转向“一专多能”,二是从“采编者”转向“信息提供者”,三是从“新闻把关人”转向“多媒体主持人”.  相似文献   

7.
媒介变迁重塑新闻实践,带来全新产品化思维。在技术驱动下,新闻业界在媒介融合和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锐意创新,而产品化是新闻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平台社会的到来促进了信息服务的聚合与价值生产市场的拓展,带来了新闻生产流程与消费市场的实践转向;新媒介技术和用户需求两者的叠加影响催生了形态多维的新闻产品;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的迅猛发展指向了关注用户具身体验、关系连接和场景创新的新闻产品未来图景。因此,提升产品化思维,专业新闻机构从单一的新闻内容生产者转变为“新闻产品设计师”是新闻创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闻深度报道教学实践身处互联网逻辑演化的进程当中,这构成了它的语境。在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下,新闻深度报道的教学实践不能再是对原有模态的修补,而是需要转换路径。这包括三方面内容:在思维方式上,要引入网格化关系,以重新理解和思考媒介的新闻书写;教学方式向场景化训练转向;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原有凸显媒介传播意图的做法,转向以传播内容为类别,与受众建立起动态的连接。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大潮中,媒介实验室成为媒介研究的新平台,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视野得到不断拓展,对于媒介和传播研究的作用越发凸显.文章分析了美国媒体实验室的定位与特征,指出美国媒体实验室贯彻“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以开放合作为研究机制,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创新媒介形态,开发更吸引人的媒介产品,建构人与媒介的和谐关系的研究定位.文章认为媒体实验室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平台,标志着新闻传播研究向“科学化”转型,探索性和创新性成为研究的重要特征,借此可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受众,实现更加精准的传播,完善媒介、受众、市场价值链.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媒体将逐步走向智能化、智慧化。以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媒体,引发了媒介内容生产者从人转向人与机器共同生产,内容判断标准从以新闻事件价值为判断维度走向以受众心理感知价值为维度,内容形态从形式上的糅合走向实质意义的融合,用户信息体验由以传者视角为主导到受众虚拟临场体验的变革。面对技术对新闻生产的颠覆与变革,作为职业传播者,要学会顺应形势,认清自我价值,与技术一起协同进行新闻内容的优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辛伟  徐雯 《东南传播》2016,(2):74-76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住宅结构的改变、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邻里关系日渐冷漠和隔阂,邻里交往意愿受压抑,邻里陌生、个体孤独、缺乏公共参与热情是当前邻里弱关系的表现,这与我国强关系发生效用的社会现实不符。社区媒介作为社区传播的信息渠道,理论上能够提高居民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人际沟通和交往,提高群体交流、群体归属和群体认同意识,从而改善邻里关系。然而,经研究表明,社区媒介并没有促进邻里互动和交往,对改善邻里弱关系问题作用不大。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媒介的桥梁作用,改善社区传播状况,建立邻里强连接纽带,这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帆 《视听》2021,(1):134-135
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际传播可以突破传统的地缘社交,向基于弱连接关系的网络虚拟空间位移.本文认为,基于弱关系连接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效果受到信息内容显著性和形式创新性、意见领袖的连接方式和参与程度、用户组织形式上的个体与群体属性因素的影响.而基于弱关系触达和强关系背书的强弱关系互补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因...  相似文献   

13.
张秋 《今传媒》2016,(2):56-57
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媒体关系活动成为连接媒体与企业的重要桥梁.作为兼具社会性和组织性双重本质的新闻,在媒体关系活动的影响下其生产过程受到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媒介组织内部,"把关人"的职业素养和新闻工作常规影响新闻的选择与信息的传播.在外部社会机构,经济因素、关系因素是影响新闻生产的两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场报道以其信息传播的独特性,受到受众广泛关注,本文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分析融媒体时代新闻现场报道在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接收信息,转而变成了内容的生产者和制造者,这种受众的高度参与感对于充满仪式感和现场感的新闻现场报道形成了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传播平台演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三十年间从Web1.0-Web2.0-Web3.0各阶段的变迁特征及其难题与困境,并探讨了不同阶段新闻传播实践及其理论焦点转移。中国传播平台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会化媒体-数智基础设施”的形态变迁,以及“内容聚合-关系连接-服务集成”的属性转化。新闻传播理论也进行了“数字化新闻-用户导向-媒介化基础设施”的转向。为纾解各阶段积累的问题,需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化的互联网建设,筑牢发展根基,形成良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媒介组织之外的普通个体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络,手机等媒介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大军中的一员.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办自己的报纸,开办自己的电台和电视台,空前的自由表达带来了众声喧哗,生产的是良莠不齐,各色杂陈的"信息自助餐",但众声喧哗的参与式传播并不能很好地履行新闻的各项功能,而是更需要有影响力、有专业主义精神的媒体机构提供更精确、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营养套餐",否则,人们会被海量的信息湮没.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十年里,在线新闻业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非常棘手.一方面,由于在线读者不断迁徙,在线新闻的广告收益在不稳定中迅速缩水;另一方面,新闻整合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越来越受读者欢迎的新闻提供者,由此招徕了大部分的在线新闻广告收益.但是,由于这些媒体并不是新闻生产者,而且它们提供的海量信息使读者很难辨清哪些才是高质量的新闻,专业的在线新闻制作处于更加危险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媒介的本质是“不同主体之闻关系的建构者”,“联接力”是媒介的本质力量.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因其垄断信息传播渠道而成为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间接建构者”,从而扮演着媒体的角色.作为新媒体出现的互联网“传”“联”之力兼具,正在颠覆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导的以信息“播撒”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系的直接建构者”,并几乎全面替代了传统媒体作为“关系建构者”的媒体角色.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旧媒体20余年来博弈轨迹的深描与分析,认为“不是传播力的强弱而是‘联接力’的有无”才是决定新旧媒体盛衰转折的关键.在互联社会,传统媒体转型的根本路径大体有两条:要么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成为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要么回归媒介的本质,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互联者.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下,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城市台民生新闻节目遭遇空前的挑战。《新闻广角》从艺术与新闻的交融、去电视化的品牌战略和公共新闻转向等创新,实现了媒介形式、媒介表征和媒介意识的"再媒介化",为自身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逆生长",也为城市台在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