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16,(34):58-62
一 传播学作为处于“交叉路口”的学科,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研究者们对传播理论的梳理也体现为不同的方式.比如立足于不同学派和立场的角度,可以把传播理论分为效果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再比如立足于不同的研究传统,可以分为修辞学传统、符号学传统、现象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文化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等.当然,还可以从“范式”的角度对传播理论的知识增长和革命进行讨论,比如比较流行的经验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和技术主义范式,也可以依托美国学者凯瑞的两种传播观(传递观和仪式观),把传播理论范式概括为“传递范式”和“仪式范式(文化范式)”两种.  相似文献   

2.
朱杰 《当代传播》2007,(2):18-19
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方丹 《青年记者》2017,(20):8-9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该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它不是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①它强调的并不是讯息的传达,而是仪式的呈现和价值观念的聚合. 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传播,强调传播的文化意义,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认为传播是一种仪式的确认与完成.仪式观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对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传播仪式观而言,要分析其在报道中的形成机理,就要对仪式观理论在报道中的形成路径及形成动因进行分析,发现新闻报道运用这一理论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罗真 《新闻传播》2009,(12):111-112
本文对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念——传递观与仪式观进行了重新解读.透过两种传播观对立的表象可以发现.凯瑞对两种传播观的建构可以视作其采取的一种策略.他希望借此来重新定位大众传播研究的整体框架,对美国传播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功能经验主义学派进行批判反思.以及推出被其称作“文化研究”的新型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从仪式的角度看待传播,仪式观下,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也有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作者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的过程,强调时间上的维系和延续,其重视的是参与者(受众)参与之后在描述和强化其世界观时所扮演的角色,将传播学研究重新归入了文化研究范畴。在凯瑞看来,学界对于传播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着重强调控制观的偏差,当下传播学研究同样也尚未摆脱这样的质疑,结合新的传播语境,重新审视传播的仪式观,对开阔传播学的研究路径会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具有塑造文化力量和形成认同的作用,借助传播"仪式观"看无障碍电影,发现无障碍电影能够帮助残障人士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并凝聚社会文化力量,所以无障碍电影不能仅仅以完成播放为目标,要借助无障碍电影,建立起沟通残障人士与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张平  金宏奎 《东南传播》2011,(10):64-65
对于传播人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即“传递观”和“仪式观”,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后者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传递观”一直是研究传播学的主流观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仪式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就是...  相似文献   

10.
戴海波  杨惠 《编辑之友》2015,(10):72-75
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关于构建“传播中心理论”的争论曾引起诸多著名传播学者的关注,也影响了对传播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认知.所谓“传播中心理论”是指统摄传播的所有过程,将传播现象进行普遍意义上归纳和揭示的传播理论.文章对其产生的历史进行溯源,指出构建“传播中心理论”的难处即范式的不同,在分析传播理论缺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传播中心理论”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是传播领域研究逐渐地“内眷化”和“窄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美国新闻学会会长詹姆斯·W·凯瑞的论文集<作为文化的传播>的中文版出版,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国内的研究发端.随后,有关凯瑞传播仪式观的基础研究开始散落出现.2008年陈力丹教授主持的一场关于<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1]的讨论之后,有关传播仪式观的研究和探讨开始走向深入[2],并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因此这次讨论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中国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论.  相似文献   

12.
"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是近年来中文传播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两个概念,但一些引用中,存在着误读、误用。本文想对《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两本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重理,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3.
郭毅 《新闻通讯》2013,(8):17-18
传播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播理论,因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传播经验中的‘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无不深谙此理。只要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传播学解读”或“传播学分析”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跃入眼帘的成百上千篇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下的媒介现象。那么,国际传播学界最“偏爱”哪种传播理论呢?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最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黄禹铭 《新闻世界》2012,(2):104-105
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文在区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基础上,探究"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以及传播技术对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不仅关注人内的传播过程,也关注人际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传播过程。然而,传统的认知神经传播学范式往往只能描述和分析人内传播的过程,对传播过程中更常见的两个及以上主体之间的互动传播则缺乏足够有效的信息捕捉和效果分析的手段。本文基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超扫描这一新兴范式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探讨其发展脉络、技术方式以及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认为这一研究范式将为研究人际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内在机制以及促进认知神经传播学发展开拓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16.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再到认知传播的神经基础,这既是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也是一种身份自觉;继而探讨认知传播的模式建构,回归到认知传播的核心——意义共享与互动关系;提出认知传播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创新之举,其具有感知特性、注意特性以及记忆特性,在“互联网+”战略发展的今天,虚拟交互更是凸显关于“意识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是提升华人传播学研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唐彪 《传媒观察》2023,(12):28-36
西方主流传播学基于专业原则,将传播认知逐渐固化为一种“专业传播观”:传播专指传播主体通过诉诸媒介、符号来分享或交流信息的专门性活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言-行”传受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传播实践,滋养、印证了一种发源于中国智慧、根植于中国经验的“双轨传播观”:在“言-行”双轨框架下,一方面基于专业原则坚决通过诉诸媒介和符号“以言语说话”,另一方面基于崇实精神通过诉诸行为和事实“以事实说话”。从“专业传播观”到“双轨传播观”的转向,具有一定程度的“重构传播学想象力”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范式概念的辨析,将目前学界公认的三种传播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诠释研究以及批判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这三种研究范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最后针对传播学多元范式并存的现状,提出要正确理解范式之间的张力,避免其负面影响,以促进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守卫”新闻传播的内容之门,到“守卫”平台治理的社会之门,“守门人”概念的范式转变反映了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延续了人类文明内在一致的时代精神,也代表着整个数字时代人类社会传播与治理的范式转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跨学科比较研究,对“守门人”概念进行溯源,梳理其内涵与范式转变历程。经由新闻传播领域“守门人”到互联网平台“守门人”,剖析其中的变与不变,对数字时代变革的本质与当今人类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展开辨析。从新闻传播的“守门人”到平台的“守门人”,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角色和作用的范式转变。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的人类传播行为主导下,传播学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需要被重构,以实现传播学真正的范式转变。“守门人”概念的转变为传播学的转向和重构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提出了重要警示。  相似文献   

20.
当下传播学视野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可分为三类:“问题-对策”型、理论阐释和建构型、“范式-反思”型。本文在“元传播”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从内生性视角到传播赋权”的建设思路,主要探究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乡村文化研究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