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元东 《山东教育》2021,(10):22-23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差异进行调整,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如何打造既具有学校个性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每个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为此,乳山市黄山路学校进行了“幸福魔方”课程的规划研究。该课程以“统整思想”为理论引领,将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中轴,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德育化”的课程设置思路,构建了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何谓“校本课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校本课程”属于课程行政范畴。相对于以中央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国本课程”,以地方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地方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三种“课程”属于课程行政的不同抉择,反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有关谋程行政权力分配的不同取向.已是教育活动运行的集中机制与自由机制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14,(8):5-7
2014年初,浙江省决定新增7所学校试行“高中必修课走班制”;不久前,山东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可能在全省全面实施中小学“选课走班制”。“走班制”将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带来哪些挑战?有没有足够丰富且完善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敢不敢真正把课程选择权完全下放给学生?面对升学与考试,“走班”会不会流于形式?一些试行“走班”的学校提供了经验;有关学者、专家就此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权责,但由于“外控管理”的课程文化与行为惯习的规约,以及自身课程主体意识与能力的缺失,学校课程管理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学校应转变课程管理的观念,从校本实际出发,运用在新课程体制中的主体权责,努力在“应为”与“难为”间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学校课程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经历:为了更好地践行“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学校办学理念,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价值取向,探索有学校特色、立足学生发展的“学养”课程架构和实施策略,加强“学养”课程的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与课程实施突破点聚焦在“学养”课程之中,旨在推动学校课程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评价等实践研究,努力使课程成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载体,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甦 《现代教学》2014,(10):23-24
我校充分利用多年来在“智慧育人”办学理念上已经形成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的个性化运作中,完善并建立起了基于我校校情、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称之为“F—U—N课程”。我校通过“F-U—N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来践行“智慧育人”的学校理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我校课程实践之中,为多层、多元的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氛围,搭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07,(11):99-99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以“862”课程资源为载体,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862”课程资源研修课程方案。学校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教育处负责实施,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862”课程资源研修方案,制定出各教研组“862”课程资源研修计划。研修活动激发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并将研修结果自觉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一、领导课程发展的能力 过去的课程设置完全是国家行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基本面对的是“一本大纲”“一套教材”“一份试卷”,政府评价学校也是使用“一把尺子”。在长期集体化课程政策之下,校长没有权力增加或减少课程,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可以说已消失殆尽。而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将课程决策权下移,实施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身份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所传递的知识 ,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的问题。就是说 ,“学校知识”的问题 ,与其说探讨应当是什么知识 ,不如说探讨学校知识和课程的构成原理本身存在的基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焦点是 ,阐明课程组织的结构性分配原理 ,诸如学校知识选择之际的权力介入 ,课程编制中组织知识时的“分类”与“分层”之类的分配。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末至 70年初 ,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派就主张 ,必须立足于社会观点去理解课程 ,把学校中所教学的知识内容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中心课题来…  相似文献   

10.
郑卉 《教师》2024,(9):120-122
“建筑给排水”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水电设备安装与运维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团队应当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探索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文章以某中职学校建筑水电设备安装与运维专业为例,在“建筑给排水”课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形式、学习场景、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思政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1.
孙骊 《上海教育》2014,(4):84-85
南桥小学自2004年以来,从学校课程特色建构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文化,注重对学校优秀文化课程的研究和挖掘,努力将办学传统进行课程转化。2006年,在原有课程架构的基础上,学校经反复研究-9探索,初步形成了凸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学校课程方案。之后,学校围绕这一课程方案,树立“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即根系、课程即能量交换、课程即旁逸斜出”的概念转化,还构建了“树”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成就学生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刘晓琴 《四川教育》2020,(12):13-13
突如其来的疫情吹响了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号角。如何在特殊时期把握时机,将学校课程建设与生活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孩子进入更加适宜与优质的“跑道”,值得我们去实践与创新。这一阶段的学校课程设置应充分关注特殊时期下的育人目标、育人载体、育人途径、育人资源,做好课程顶层设计。学校结合疫情,丰富课程的内容研究,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让孩子们在课程实践中感受世界,分享美好,传递温暖,实践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李建华 《教师》2013,(36):13-16
“重”校本课程,“轻”国家课程,主要是从办学特色的角度来强调校本课程的重要性。“重”和“轻”只是反映对课程的认识层面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在学校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把握好办学的分寸与尺度,充分认识校本课程的价值并作好校本课程这篇文章,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长期开设的特色课程,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潜在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本文仅就“潜在课程”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做些初步探讨。 本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P)首先提出“隐蔽课程”这个概念。从此,学校课程便有了明显课程与“隐蔽课程”之分。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对此进行研究和论证。与此同时,“内隐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等与“隐蔽课程”相类似的术语便应运而生。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仅有几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对“潜在课程”这个概念尚无公认的定义,但对非学术性的“潜在课程”与学术性的正式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整体却是学者们一致公认的。综合学者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欧阳明 《师道》2014,(10):1-1
课程改革.不应是“革命”.而应是“改良.,'。现在许多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说到课程开发,都一窝蜂地把别人开发的课程移植而来,不管适不适合本校学生需要就在本校实施,但并不是植根于本校的“校本课程”。其实校本课程一定要体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才有利于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一说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都想学习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上课”,其实在本校条件不具备时,还是不要盲目去“复制”.先把“班级授课”抓好也行。一说到打造高效课堂,都去模仿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不管学科特点、课的类型、学生状况,强行让学生“占领”课堂,让教师“靠边站”,其实有些课“先教后学”也未尝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建校八十多年来,始终秉承学校创始人陈鹤琴先生“一切为儿童”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该校将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再开发,创设了“新五指”课程,从德、智、健、艺、创五个方面开设校本课程,这五个方面就像一只手的五个指头,互联成一个整体,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期,我们将该校“新五指”课程的整体架构和实施方式呈现出来,并对其中的特色课程“看听记讲评新闻”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湖南师大思沁新化实验学校以“活化教育,适性扬才”为办学思想,突出一个“健”字,彰显无限生机与活力,引领学校向“特色体育”“特色足球”等方向发展,在湘中地区塑造出响当当的体教融合品牌。一、课程引领学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身心为目标,将体育特色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青少年生龙活虎、活力四射,“健”证美好青春。  相似文献   

18.
“三生”课程统整是指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三门课程中部分主题相同的内容统整在一起,成为“主题统整课程”。“三生”课程的统整与实施是培智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从主题选择、目标定制、教学设计、课堂样态4个环节入手,探索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育刘晖编译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计算机普及教育将是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中所面临的不穷回避的一个实际问题。因为在中小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无疑是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一、美国...  相似文献   

20.
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课程体系中,建构了以课程图谱、教育场域、介入机制为支撑的“互通式”课后服务模式,赋能美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绘制“一轴两翼”的课程图谱;打开时空,内外联动,营造“具身体验”的教育场域;跨界融合,专兼结合,创新“社会力量”的介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