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8,(10):65-74
在线社交为透视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一面棱镜。交流中的身体悖论展露无遗:一方面,在线社交以身体缺席为前提,并且让非亲身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又以符号形式模拟、复写、再现身体,用虚拟空间的在场弥补物理空间的缺场,用技术化身的出席代替血肉之躯的隐退,以营造身体在场的虚幻假象。仪式性的交往被程式化的连接清除,以身体为中介的体化实践被以数字符号为中介的刻写实践接替。然而,在线社交产生的符号异化和技术异化反证了身体在场的重要意涵,传播的肉身性问题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2.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聪 《视听》2023,(3):121-124
在新的媒介语境下,Vlog的制作和传播将身体重新询唤为主体,并通过对身体的再度感知,实现了一种“作为生活”的具身传播。作为关乎身体的媒介,Vlog以其高度的生活化和虚拟的在场性,使得Vlog的身体呈现成为事实上的“缺席的在场”。而文化意义上的Vlog则以一种不可避免的“身体的展演”,实现了消解认知的新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化,聚焦于传播中身体问题的研究愈发涌现,不过现阶段的身体研究大多聚焦于身体观念问题,但缺乏溯源意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身体媒介的认知?身体因何缺席退场?研究结合媒介时空观的理论视角,从媒介的时间偏向去考察身体问题,并将媒介的去空间化趋势和身体缺席联系在一起。基于此,研究以身体媒介作为对象,探讨媒介时间观念变化对身体缺席的影响以及媒介时间偏向下身体的空间意义的弱化,同时对身体缺席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使用户参与意识觉醒,数字营销传播的重心转移到如何与用户互动,令其参与营销价值的创造.用户参与数字营销活动的心理及行为,对数字营销的理论探索与市场实践意义重大.本研究借鉴激励理论建立分析框架,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用户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得出用户参与数字营销传播的路径为需要动机→参与行为→满足,分析需要动机因子(赋权意识、自我表达与认同、优惠奖励、社交关系、生活便利、娱乐消遣和兴趣属性)和参与行为因子(一般互动传播类、深度贡献交流类、用户生成广告类、参与强度)及满足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用户在参与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权力的关系转向,赋权理论从"为弱者的传播"转变为"弱者的传播",弱者的内部性、关系性和能动性得到重视和强调,赋权的目标、过程、路径亦随之发生转变。新媒介技术的兴起和渗透,给赋权理论带来新的研究热潮和拓展空间。本研究着眼于新媒介赋权研究中关于"弱者"的探讨,认为在新媒介赋权研究中,由于关系的流动性和去疆域性,有关"弱者"的观念有弥散化、边界迁移和政治化的趋势,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评述。关于"弱者"和新媒介赋权的研究不应停留于应然的技术想象和泛政治化阐述,应该坚持实践路径和情境取向,并汲取关系社会学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与大众媒介间有着紧密关系,在新媒介时代,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传播范围、销售模式和发展方向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从新媒介传播特性、与流行音乐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数字化技术共生共荣,新媒介技术与流行音乐产业的融合,对流行音乐产业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期望能为当前和今后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0.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4):85-92
城市生产了边缘空间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流动不断压缩和驱逐空间中边缘群体的身体在场,传统媒体则从情感上剥离掉主体的精神依附。空间再生产阶段,边缘空间与新媒体都希望将边缘群体纳入自身活动的轨迹。二者对主体"在场"的共谋使作为边缘空间中的人形成身体的边缘在场和情感的虚拟在场,陷入"在而不属于"的悬置状态,实质上仍是一种在场的缺席,主体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过客"心态由此产生。如何将城市边缘空间中人的身体和情感重新放回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40年8月,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通过《这里是伦敦》为受众传递了一幅进行中的战争景象,尤其是对于探照灯以及炮弹呼啸而过的描述,让远隔重洋的听众切身感受到了战场的实时景象,由此也开创了现代媒体临场报道的先河。如果说,电视媒介的特性就是借助摄像机镜头将缺席的受众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实现了传播学意义上的通过缺席抵达在场,那么现场报道这种方式就是实现在场感的最好手段。接下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电视连线报道与受众在场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孟兰 《东南传播》2021,(9):103-107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变革,刺激了社会信息权力的流动,带来了传播关系的变化与新机制的形成.资本、媒介与用户成为新媒介赋权下权力竞争的重要主体.社会信息的权力格局正在重塑,并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博弈生态.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理论与行业实践,探究新媒介赋权下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分析资本、媒介与用户三主体间赋权博弈的内在机理与权力生态,可以为新媒介赋权研究与实践提供多元化视角.  相似文献   

14.
滕朋  王菲 《当代传播》2021,(5):105-108
从旅游纪念照到网络打卡照,其传播空间和场景超越个体范畴,传播特征从"身份在场"逐渐过渡到"身体在场",形塑身体成为视觉传播的关键.卢克斯三维权力观更能洞悉网络打卡照背后的微观权力作用机制.网络打卡照的传播决策不再仅取决于个体的意愿,更多受制来自于流行产业、网络平台、社交群体、互动效果所衍生的微观权力.  相似文献   

15.
吴飞  黄超 《新闻界》2012,(20):3-10
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新新媒介"以其技术及社会属性的软决定作用给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传播发展带来了三大变革,包括超媒介空间的移动性和交互性、分层与交往的去中心化和参与以及全球化中的共同生活体验。新新媒介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实力传播形态存在以下三大特征:迅速开发的新新媒介技术在软实力传播现象中广泛使用;参与软实力传播的重要传播中介发生大规模转移;软实力传播中虚拟社区从时空上建立起"新文化"、"新居民"。理性主义、社团主义、个人主义的三大技术属性决定了新新媒介能在软实力传播的控制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实践作用。进而,我们可以借鉴Intersection咨询公司的经验,把社会化的软实力传播战略实施流程分为"发展线"、"战略线"、"执行线"、"管理线"和"评估线"五大线路。这种传播战略流程将新新媒介时代下软实力传播中的关键因素、基本策略全部"打包"进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已迈入信息化时代,公共危机的传播能力逐渐加强,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已经成为了公共危机传播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首先对公共危机的本质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进行概述,分别为信息、公共、社交、共鸣与宣泄五个动机,最终分正负两面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影响进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探讨了对信息的认知处理,在媒介接触与一般社会行为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发展了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将它们置于社交媒介大众自传播实践背景下,实证检测了对社交媒介新闻信息的认知处理,在社交媒介新闻接触背景、动机与使用社交媒介参与大众自传播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将社交媒介用户自传播行为纳入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的研究之中。研究发现: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在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之关系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对变量的实证检测是结合新冠疫苗这一具体议题展开的,因此,研究发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交媒介新冠疫苗新闻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8.
孙蕾蕾 《今传媒》2022,30(3):8-12
本文针对新媒介所带来的传播权力的迁移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发现媒介变革使得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媒介革命也推动了传播话语权力的重新分配,传播权力从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媒介迁移到了受众手中,并出现了从“媒介中心主义”到“受众中心主义”的转向。本文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了受众的自我意向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对于阐释文本、显现意义、构造经验世界的作用,认为新媒介语境下的传播主体逐渐从媒介转向受众,而受众在信息传播机制中的主体性作用也在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传播学研究被“离身观念”所主导,以致身体的相关议题往往被学界忽视,直至2018年国内传播学界出现了身体转向。部分研究指出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身体议题历经了漫长的失声期,甚至在传播研究中系统性缺席。然而,基于对传播学历史的梳理后,本文发现,尽管“离身观”主导传播学研究,但是身体实际上始终以一种“缺席在场”方式伴随着传播学的诞生发展,在不同的理论当中浮现,或多或少地闪烁着光芒而非全然失声。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新媒介技术可能造就的一些传播陷阱.这些传播陷阱有些会影响人对自我的认识,有些会影响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也有些会影响人对社会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文章具体讨论了人--信息瓦动之间的思维与认知陷阱、人--人互动之间的沟通与关系陷阱、人--机互动之间的控制与使用陷阱,并粗略地提出了一些对抗传播陷阱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