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美勤 《体育教学》2022,(12):38-41
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评价可反馈体育与健康课程教与学质效,及时修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本文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评价目的与意义、任务设计及实施过程,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运用方法,旨在为一线教师的体育测评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学3~6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身体活动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评工具(TGMD-3)、感知运动能力分量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问卷对小学3~6年级437名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感知运动能力进行调查;运用SPSS22.0和Mplus8.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用Bootstrap法分析变量之间的预测关系及中介效应。结果:男生的操控性技能、感知运动能力和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女生(P<0.01);小学3~6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感知运动能力与身体活动水平呈低至中等正相关(r=0.103~0.477,P<0.05);小学3~6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预测感知运动能力(β=0.222,P<0.001),感知运动能力预测身体活动水平(β=0.569,P<0.001),感知运动能力在基本运动技能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小学阶段重视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其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3.
身体素养作为促进身体活动的一种新理念,引起体育教育部门、竞技运动组织和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积极探索评价身体素养的方法。综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研究现状,结果显示,测评工具共6套,其中加拿大8~12岁儿童的测评工具较为完整,其他工具多是建立测量指标理论模型;测评维度主要包括身体能力、行为、认知、心理和社会5个子域;测评方法多采用自我报告和他评的主观测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的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验证和应用已有测评模型,研制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体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测评工具。我国需要结合国内教育背景、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及身体活动现状,研制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进而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的现状提供调查工具,为评价身体素养的干预效果提供指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教学中老师们对课标中提到的人体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理解上的误差,本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其含义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与研究,以期揭示其真实含义,希望能为3~8岁学段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感知能力是动作及身体活动的心理机制,扮演动作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幼儿明确性身体活动有着重要价值。目的:本研究系统分析幼儿基本动作技能(FMS)、感知动作能力(PMC)与身体活动(PA)的关系机制,实证FMS对PA的直接效应,PMC对FMS影响PA的中介效应。对象与方法:在××市两所城市公立幼儿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53名受试幼儿(女童257人,平均年龄5.53±0.96岁;男童296人,平均年龄5.54±1.0岁)。采用三轴加速度计与儿童身体活动问卷评价身体活动水平,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测试基本动作技能,形象化感知能力量表(第二版)测试感知动作能力;采用线性回归与Bootstrapping抽样技术检验变量间的预测关系及中介效应。结果:受试幼儿FMS对PA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移动性动作技能(LC)对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直接效应显著(β=0.24,t=3.96,P<0.05);LC对PMC有正向影响作用(β=0.27,t=4.86,P<0.01);PMC对LC影响MVPA的中介效应显著(β=0.11,t=2.13,P<0.05);“部分...  相似文献   

6.
邵志南 《体育教学》2013,33(6):26-2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中关于"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下位目标指向"身体基本活动",并以"学习基本身体活动方法、提高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掌握一定难度基本身体活动方法"阐述了水平一至水平三的目标递进关系,同时又对达成目标的内容建议、评价要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探索和落实每个年龄段具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目前是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回顾了有关身体活动心理治疗效应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阐述了快乐对于坚持身体活动的重要性;讨论了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身体活动方法;并对上述内容进行小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际和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水平的直接、间接影响。方法:采用加速度计、TGMD-2、体育课中感知能力量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小学三至四年级256名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实际运动能力、感知运动能力和体质水平进行调查。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用Bootstrap对间接效应进行估计。结果:实际运动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和体质水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感知运动能力在实际运动能力与MVPA%、实际运动能力与体质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质水平中介作用的效应量高于体育课中MVPA%的效应量。结论: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际运动能力的学习,通过创设积极的环境,让学生享受体育课和提高学生的感知运动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和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9.
一、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是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本领。中学生掌握了独立进行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不仅能保证中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而且埘今后从事自我锻炼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包括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使用韩国疾病管理中心的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KNHANES,2019-2021年)数据分析父母身体活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10.1%的青少年达到身体活动标准,29.3%的青少年达到超重肥胖水平。其中父母身体活动与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相关性,而青少年身体活动与BMI具有相关性。通过使用Logistic回归,当父母身体活动都达标时,青少年身体活动提高22.429倍(95%CI:1.768~284.474)。只有父亲达标(OR=1.764,95%CI:0.949~3.329)、只有母亲达标(OR=2.229,95%CI:0.922~5.389)与青少年身体活动没有显著相关性。当父母身体活动达标时,会提高青少年BMI达标率,但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认为:父母与青少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会对青少年子女的身体活动和BMI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促进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基本动作技能和体适能水平及其与身体活动的关系逐渐引起关注。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基本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水平、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以期为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增进其身体健康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相关方法和路径。结论:(1)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两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且因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性别以及运动技能亚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2)健康体适能作为中介因素在基本运动技能与身体活动关联关系中的作用是否会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3)基本动作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三者之间更深层的联系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建议:未来研究的重点放在建立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测评体系、完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心理学机制,进一步优化机制模型,探讨它们之间的具体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科学》2022,(1):93-97
为验证8~9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身体感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以206名男生与201名女生为对象,选用TGMD-2测试量表、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计以及PSPC-P身体感知能力子量表来收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Mplus(7.4)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基本运动技能对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直接效应检验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良好[χ~2=9.771(df=2,P<0.001),CFI=0.899,SRMR=0.042],且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256,P<0.001);(2)身体感知能力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拟合较好[χ~2=0.000(df=0,P <0.001),CFI=0.976,SRMR=0.014]。使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身体感知能力并没有介导基本运动技能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师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基本体操运动是一项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新兴运动项目,幼儿教师是开展基本体操运动的主要力量。对山东省17市幼儿园270名幼儿教师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调查表明:山东省幼儿教师学历能满足21世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大多数(86.7%)教师基本体操教学知识严重不足,一半以上(57.8%)的教师是通过再学习掌握和提高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建议举办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基本体操培训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师范学校应充实体育教学内容.编写统一的幼儿基本体操教材。  相似文献   

14.
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红 《体育学刊》2003,10(1):130-132
在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试分析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修订的包括7天回忆的《自我陈述身体活动检查表》(SAPAC),对197名12~16岁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的方式特 点。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每个星期用于做作业的时间超过7 h,所有学生上网、使用计算机或看电视的时间很少,不存在性别差异。有关身体 活动的参与方面,71%的学生有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每个星期>30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或>120 min的剧烈活动),15.7%的学生有中等强度的身体 活动(每个星期>150 min和≤300 min的中等活动,或>60 min和≤120 min的剧烈活动),只有3.0%的学生有低强度或没有身体活动,且没有发现性别 差异。表明,身体活动参与与任何久坐不动行为无关。大多数青少年不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包括在体育课程中,最常见的身体活动是快走和骑自 行车。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方式,可以作为研究基线,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了解身体活动和不活动的特点,并制定 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魏瑶  李迎 《湖北体育科技》2022,(12):1035-1038+1097
目的 自主性动机是激发与维持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动力系统,为了探讨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 本研究对323名中学生随机样本进行心理和行为问卷测量。统计分析自主、能力、归属等基本心理需要感知,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均值及相关系数矩阵,并运用AMOS软件对变量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修正模型路径并获得最终潜变量模型。结果 能力需要感知(β=0.524, p<0.01)、自主需要感知(β=0.376, p<0.01)直接影响参与行为,能力需要感(β=0.313*0.672,p<0.01)、自主需要感(β=0.202*0.672, p<0.01)和归属需要感(β=0.496*0.672, p<0.01)通过自主性动机中介路径,促进身体活动参与行为。结论 自主需要感知通过能力需要感知、自主性动机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7.
根据Sonstroem的训练与自我价值感模型,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会导致身体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在这当中,对身体能力的评估以及活动的兴趣导向会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文依据中央七号文件精神,从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出发,提出通过加校体育活动来完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进而通过提高了的身体自我概念又促进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最终达到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基本动作技能对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获得轻度(n=48)、中度(n=60)和重度(n=45)智力障碍儿童153名,其中男生116名,女生37名。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量表(第2版)对受试者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进行评估,采用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对受试者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结果: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F2(6,290)=18.379,ηp=0.28,P<0.01]和基本动作技能得分[F(4,294)=54.230, η2p=0.425,P<0.01]差异显著,障碍程度越重,MVPA越低[轻度(44.21 min/天)>中度(38.34 min/天)>重度(20.76 min/天)],基本动作技能得分越低[轻度(72.12)>中度(56.77)>重度(22.29)];校正混杂因素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控制技能对MVPA存在显著影响(R2=0.191,β=0.437,P&l...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考察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具体情境能力(自我效能感)、环境能力(能力信念)和整体能力(认知体能),对心肺功能、课堂身体活动水平和毅力/努力的预测效应。研究对象为217名中学生,每隔一天进行一堂40分钟的体育课。研究通过沿用已久的调查问卷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我效能感、能力信念、认知能力信念和毅力/努力,使用计步器测量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以及采用递增速度有氧耐力跑测试其心肺功能。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能力信念与三项指标显著相关:首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心肺功能影响显著,此结果也反映出中学生课堂的身体活动水平。其次能力信念与中学生的毅力/努力呈显著相关。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中学生心肺功能和身体活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力信念对中学生毅力/努力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记录和分析学生体育课堂活动、教学情景和教师行为等数据,评估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为进一步探索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月16日—6月16日抽取河南省560名3-6岁儿童(男生297名,女生263名),运用体能教学时间观察系统(SOFIT),对90节体育课进行观察和记录,运用Welch方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影响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主要因变量是中高强度的活动密度(MVPA)所占百分比;MVPA占比与教学情景和教师行为具有相关性;学龄前儿童在校期间(除体育课),大多处于久坐不动的状态;3-6岁幼儿在体育课上进行中高强度体育活动的时间约占整堂课的一半,这与国家要求青少年儿童每天不少于6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去甚远。结论 身体活动对3-6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应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机会和时间、对学校实施问责制等策略,提升幼儿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