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名家书画     
《中国教师》2008,(3):F0003-F0003
<正>吴先生擅长山水画,兼擅书法、篆刻、美术评论、古体诗,被誉为学者型画家。其作品曾参加全国美展、1998年中国山水画展、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山水画展、出国展览,并入选《中国美术选集》、《当代中国美术》等大型画集。  相似文献   

2.
王伯敏先生在他编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七。”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人教美术数字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以人教版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为蓝本研发的。其首要特点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提供优质的示范性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持信息化教与学。本文基于美术学科的四类课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介绍人教美术数字教材中是如何配置教学资源的...  相似文献   

4.
王伯敏先生在地编著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者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上。”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取移法在中国画画史k的应运而生决非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国美术学院的学者童中焘先生在《极品山水——中国古代山水画论及画法图释》一书代序中指出:“继承与创新,本无矛盾,只因对继承的理解有了偏差,学习方法有了偏差,于是产生了矛盾。”多年来,艺术教育者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反复探讨,试图开辟一条既可以延续传统又不乏创新精神的道路。中国山水画历史长达数千年,绵延不绝;中国山水画历代名家多如繁星,各领风骚;中国山水画历代名作云蒸霞蔚,数不胜数。纵观历代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画法画论,我们更是需要领会和掌握其中的根本道理,取其精华,学为我用。苗根源编著的《极品山水——中国古代山水画论及画法图释》一书中既有作者对于传统画论的梳理,又配以大量的古画作品与作者在继承基础上创作的作品,以别具一格的方式诠释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内容概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学生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探究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课选自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六单元“时代之镜——中国现代美术”主题一“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课程内容从20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文化立场出发,通过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以及社会变革关系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现代美术与中国社会百年复兴之路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思考美术与时代、社会发展、政治、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9,(17):F0004-F0004
刘应雄,号九嶷山人、枫林斋主,1963年生于湖南宁远。自幼酷爱绘画、书法。1985年毕业于湘南学院美术系,曾任报社美术编辑、记者。1986年开始从事山水画创作和中西美术理论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展并获奖。画作以“新潇湘八景”为主题,作話曾在《美术》《美术报》《文艺学习》《文艺报》《1991—1992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中国美术家》等全国重要艮刊发表,部分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及其他国家机构、收藏家收藏。出版有《刘应雄山水画集》《湘山湘水湘情——刘应雄水墨写生画集》《刘应雄潇湘八景国画系列作品》《永远的明灯》等个人画集及美术理论专著。2010年获得“湖湘画坛十大年度人物”第一名。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直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九歌书画院副秘书长,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文萃报美术馆馆长。  相似文献   

8.
快乐鼠标     
《幻想三国志》《幻想三国志》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游戏,卡通造型结合中国山水画的特色,形成了奇妙鲜明的美术风格。在日本人眼里,这种形式是最漂亮的。《幻想三国志》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结合了战争、历史、情感、仙道及武侠等要素,展现充满魅力的三国历史。  相似文献   

9.
张兵 《今日教育》2013,(2):66-66
在春节快要来临之际.我精挑细选了三套有关春节的绘本,和儿子精读细读。这三套书分别是《绘本中华故事.传统节日》《踏清明——中国结,中国节》《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三套书各有千秋:《绘本中华故事·传统节日》的插图是中国美术学院画的,大气唯美;《中国结,中国节》在故事的后面拓展有关于春节的古诗词、风俗介绍和美术活动,儿子非常喜欢。《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更适合亲子共读。  相似文献   

10.
美术系李锦胜教授的中国画作品集——《李锦胜画集》,新近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李锦胜(1949-),安徽蚌埠人,曾师从著名国画家王石岑教授攻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研究,对中国山水画很有造诣.  相似文献   

11.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本课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山水画为媒介,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深刻理解“自然观”这一哲学思想的本质内涵。道学思想所揭示的大自然本原的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和不断融合发展的精神源动力。中国山水画是其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它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因此本文结合初中美术教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从其所追求的意境美进而延伸探索其中的“天人合一”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2.
吴黛棻 《福建教育》2022,(39):54-56
<正>美术鉴赏是各级各类学校美术课程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把“美术鉴赏与实践”列为基础模块之一,是培养中职学生愉悦的审美态度、基本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将中国绘画艺术单元编排在第一章第一节,体现了对传承中国传统绘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视。其中《五牛图》《照夜白图》《瑞鹤图》等经典动物名画第一次被编入,  相似文献   

13.
山水画的意境是中国绘画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抓住了山水画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深入研究它,对山水画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为例,着力分析意境美在该幅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形式要素,逐层展示意境元素在其中的行踪轨迹,从不同角度对意境美进行观照,抓住山水画艺术创作之魂,直达山水画创作美的至境——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漫画时代·文艺青春·圈子生活·色彩图谱·财富梦幻《18画:漫画新贵们的圈子密码》一日闲逛书市,发现了一本设计精美的书——《18画——漫画新贵们的圈子密码》,出于对"圈子密码"的好奇,我买下了人生第一本关于漫画的书籍。春雨潇潇的晚上,漫不经心地翻阅,渐渐被内容吸引,最后一口气读到深夜。18位中国年轻漫画家的故事。就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励志故事,让我欣赏着,叹息着,鼓舞着。阿狸、十九番、朱斌……不少人不是美术科班出身,有过不同的工作经历,一旦他们确定了把绘画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时,就像一位位虔诚的修行者,无比坚定  相似文献   

15.
艺苑聚焦     
《八小时以外》2008,(6):64-67
田萌,斋号慧丰堂,号空谷山人,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山水画课题班专业画家,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专业画家,美术创作室主任,《书画鉴赏》副主编。  相似文献   

16.
名家书画     
《中国教师》2009,(21):F0003-F0003
<正>路怀中,当代中国十大山水画家之一,长白山冰雪山水画及现代山林画派创始人。现为中国书画及艺术理论研究员、新浪网《中国书画全球高层论坛》主讲兼首席顾问、北京独白居创作研究室导师、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齐鲁经济文化促进会艺术委员会主任等。  相似文献   

17.
认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之|"欣赏·评述"中托物寄情的内涵;分析部分中国美术代表作品中的缘物抒情,象征手法表达寓意,物象人格化,寄托感情。  相似文献   

18.
<正>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的内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也体现着东方艺术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面对中国古代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如何欣赏与评价,是我们今天高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与北京奥运会同步举行的国际艺术盛会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我校美术系05级吴安明同学的山水画《侗乡和声》、陆先来同学的人物画《农民工》双双入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国际大学生艺术作品展。  相似文献   

20.
书画之窗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4,(2):F0003-F0003
作者简介:李峰,男,1982年生,沈阳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2008年参加”印象·中国第三届全国美术与设计双年展”,获银奖;2009年参加“礼赞生命——5·12大地震抗灾主题雕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