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欲减反增”“教育焦虑”等执行性问题,因此,厘清政策执行的逻辑以及制度的价值成为现实需要。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构建政策分析框架,从制度同构的形成与集体理性的选择两个层面阐释“双减”政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是一种正确的认知。在制度同构层面,通过历史背景、制度趋同与现实路径等三个维度厘清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在集体理性层面,通过管制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等三个维度分析“双减”政策最终的价值旨归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双减”意见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所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课后服务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文中从宏微观分析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在课后服务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数字教育视角,探讨数字教育带给课后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机遇。提出以构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体系、协同共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机制、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雪 《辽宁教育》2022,(24):8-11
课后服务质量是影响“双减”落地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通过参与课后服务,在实现教育“提质增效”、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然而,政策价值不等于事实价值,推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责任认同不清、负担加重、权益保障缺失等一系列困境。要发挥教师对于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高水平动力,一方面依靠系统、稳定、高效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标准上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4.
扎实开展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将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双减”落地。从传统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角度,分析其融入学校课后服务的意义,总结提炼了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的实施路径,为课后服务中应用传统体育游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实,农村课后服务逐渐突显教学效果及育人价值。农村课后服务虽然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也存在国家政策与经费不匹配,社会责任聚合力弱,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教师层面人才稀缺与专业素养缺乏,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完善农村课后服务配套设施,丰富和拓展农村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培育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整合课后服务教育资源,为“双减”视域下农村课后服务实践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亟待解决,新时期出台的“双减”政策是我国针对基础教育中多年存在的顽疾打出的一记重拳,“双减”政策的逻辑体现在回归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反对内卷化竞争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双减”政策在直指教育顽疾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一是教育公平面临压力,二是标本兼治尚待努力,三是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四是家长因对政策不解而形成新的焦虑。为顺利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应在战略层面做到保障公平性条件、促进教育公共性构建;在主体层面做到多方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推进政策落地;在制度层面做到认清“标”与“本”,实现“标”“本”兼治;在路径层面做到积极探索,为落实政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2年1月刊《课后服务:践行“双减”政策的有效路径》一文,让我看到了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重要性。“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每一所学校都在探寻“双减”的实施路径,从文章中,我们知道教师要想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就要用凸显学生兴趣、突出具身体验、强调多元立体的优质课后服务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既不会有过重的负担感,还充满青春活力。我们都要选好这样的课后服务内容,更要做好这样的课后服务,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强调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们的多样化需求。文献研究显示,我国各个省市、学校对于“双减”政策的落点实施及课后服务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总体上心理活动课在课后服务中应用不足。为落实“双减”政策、拓宽课后服务内容、切实助力学生发展,可将同伴关系作为课后服务的切入点,把心理活动课结构化,使其在课后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府购买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制度创新,对于吸纳多元力量供给多样化课后服务、助力“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发挥着积极效用。而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面临诸多阻力,抑制着政策效应的充分释放。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政府购买课后服务的制度化困境在于由“理性经济人”的行动者理性选择所引发的利益博弈与合法性危机,导致制度环境制约以及路径依赖所形成的惯习阻碍等多重障碍。着眼“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的新要求,要破解制度化困境,推进政府购买课后服务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有序推进:构建联动机制,规范各主体行动;完善制度体系,化解合法性危机;推进制度创新,突破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取得的良好成效为基础教育领域课后服务生态构建带来机遇。综合分析我国课后服务工作相关经验,阐明课后服务作为传统家校二元共育的现实需求补充,亟需组建专职课后服务队伍作为支撑课后服务生态的核心力量。从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三个维度审思课后托管服务中的经验与问题,提出组建专职课后服务队伍的基础路径,以及专职队伍在师资储备、应急需要、新增就业、完善教育服务链条等方面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双减”目标之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有了新发展,服务内容得以丰富,服务时长有所延伸。通过对“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课后拓展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课后服务模式单一、缺乏民族特色、教师资源短缺。以“双减”政策为依托,探究青海民族地区小学课后兴趣拓展服务改革的对策和方案,以期为这些地区的课后服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双减”政策全面执行的当下,学校课程应从摆正知识观、保障课程公平、重整课程结构,以及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反馈机制入手,重新定位课程的功能。学校课程的“归位”路径在于:重申课程育人之根本目标;营造三位一体良好的教育生态;融合常规课程与课后服务;严控课程监管与反馈制度,进而稳固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作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战略布局,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短短半年多时间即产出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文献。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344篇文献,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双减”政策研究以师范类大学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双减”政策的价值、目的和实现路径,“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校外培训、课后服务、学生作业管理和教育出版等问题。在分析既有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双减”政策研究应当深化拓展的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詹彦芬 《家长》2023,(23):120-122
<正>步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重。因此,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后培训负担逐渐成为当代教育重要的任务。为了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国家提出了针对性的“双减”政策。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课后服务与兴趣班相结合教学方式得到了重视。这一教学服务的有效落实不仅减轻学生课后培训负担,还提高了学生和家长参与校园教学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以“双减”为指导,对初中语文课后服务与兴趣班结合教学的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性和价值性的结合教学策略,希望这一策略可以为课后服务与兴趣班结合教学实践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普遍认识到,课后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教育服务的载体,唯有充分保证其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与课堂教学的互促共生。然而,当下的课后服务普遍存在政策统一与执行的差异性、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制约性、服务空间与教师的局限性等现实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社会教育场域理论的视角,可尝试解析课后服务物理场域的空间集合、课后服务场域内部的运作规则、课后服务场域多元主体的场域惯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后“双减”时代课后服务建构的路径:政策执行的地方践行探索、地缘空间的扩展综合利用、专业师资的培养准入管理、监管系统的科学多元完善、教育评价的综合改革转型、数字资源的创新服务探索。  相似文献   

16.
“双减”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落实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新理念的重要抓手,是全面优化教育生态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首先探析“双减”落地对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的价值意蕴,并分别从宏观、外部、中间和微观层面探寻“双减”落地存在的潜在困境。基于理论分析,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结构模型,构建出包含宏、外、中、微四大系统层层镶嵌的“双减”落地困境的破解路径体系,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打通彼此功能边界,为“双减”的实践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课后服务政策是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课后服务承担着解决重要民生问题和推动“双减”政策落实的重要责任,“双减”背景下各地陆续更新课后服务政策,课后服务工作必然发生相应改变。通过对20份省级层面的课后服务政策文本的分析,揭示其内在变化逻辑,发现课后服务政策功能、路径及结构均有变化。为保障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效力,提出要坚持“双减”政策导向,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强调内外发展并重,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优化协同管理结构,建立高效治理格局。多种举措并行,以确保课后服务政策发挥实效,保障课后服务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负增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实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课后服务正面临服务资源匮乏且服务形式单一、区域推进差异化严重,城乡水平差距较大、评价机制和体系都有待完善等问题。该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现实难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在线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的实然可能,利用案例法探究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与转型发展的可为路径,提出高效利用平台资源开发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构建基于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后服务样态和形成在线平台支持下的智能化课后服务评价机制等对策,以期为“双减”政策中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云南省H市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H市课后服务已覆盖全市小学,教师群体普遍知晓相关政策;课后服务教育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异质需求;课后服务校内组织完善,参与成员的来源广泛且多元;课后服务教育成效显著,“双减”政策正向效应凸显。调查结果也呈现出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即课后服务意识不充分、课后服务机会不均等、课后服务支持力度弱、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待优化、服务主体权责难落实等。基于此,课后服务多方主体应从增进家长群体认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常态督导机制来破除课后服务推进的观念障碍、扩大课后服务有效的覆盖范围、凝聚课后服务运作的多方合力、增强课后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承担着学生、家长、社会的多方期待。“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是新教育生态下社会对初中学段课后服务生发的新要求。我校通过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回应家长的教育诉求、拓展学生的成长场域、整合课程的供给建设,规划实施了“课程超市2.0”课后服务课程。在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索中,不断结合实践优化课后服务课程,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不同禀赋和潜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学生拥抱阳光灿烂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