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政策的优化落实需要精准把握民众对于课外补习的真实诉求,提升对于诉求的高质量回应。研究我国课外补习网络舆情对地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机制,能够为“双减”政策优化落实提供实证依据。基于2008—2019年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数据和不同层级地方政府课外补习治理政策数据,文章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网络舆情对地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发现,课外补习网络舆情难以及时推动各层级地方政府治理政策的制定,但得到地方政府积极有效回应的课外补习网络舆情能够有效推动各层级地方政府治理政策的制定;同时,课外补习网络舆情对于地方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且滞后影响随着时间先增强后减弱,呈现倒U型曲线。“双减”政策要求地方政府须强化督促检查,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重视群众利益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基于此文章建议,为进一步支持“双减”政策的优化落实,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课外补习舆情的重视,及时有效地细化政策制定以回应社会需求,以治理有效性推动基层政府治理合法性建设。  相似文献   

2.
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是公共管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倾听民意、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构建地方政府网络问政模式的思路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建立网络问政平台,畅通政府与社会沟通渠道;以多种形式及时回应网民,保证网络问政持续推进;建立问责机制,协调、监管网络问政工作;切实做到“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  相似文献   

3.
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新形式。在政策制定中,微博问政拓展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公共空间,微博议题成为了公共问题,博民平等参与有利于塑造理性决策制定者。然而,微博问政必然带有缺陷,因而需要政府和公众两个层面改进。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民参政权利,加大制度建设来构建微博问政平台;从公民角度提高公民意识,增强公共舆论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介绍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概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政府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发展的现状,对内蒙古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实践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是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创新。“双减”政策执行中,研究者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转型、社会校外教育培训需求、教培行业从业人员分流、地方政策推进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双减”政策执行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成为教育政策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舆情。“双减”政策执行舆情信息地域分布、态度分布、群体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微信、媒体客户端、微博、资讯是舆情产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家长、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对“双减”政策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存在较大差异。“双减”政策实施在利益调整过程中,造成了利益相关者的赞成、抵触和反对,其关键问题体现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倒闭速度快、退费难,教育培训需求依然旺盛、隐性培训产生,教培从业人员大量失业、催生潜在社会隐患,“双减”政策推进形式单一、考虑地区差异不够。“双减”政策的科学、有效推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需求的转化、对象的转变进行适当调整,要建立健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关停风险预警、管理、干预机制,建立校外教育培训常态化监测以及家庭教育有效服务的机制,建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合理分流、有效充分就业的机制,监管与疏导相结合、统一治理与因地制宜结合推进政策执...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出现、迅速发展以及通讯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电子政务的开展,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空间,为政府与大众进行沟通、进行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结实的桥梁。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了网络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行为具有非理性等问题,这不仅使得网络真实民意得不到表达与诉求,而且使政府治理受到了挑战。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把我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不断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作为中国执政生态的新事物,以其快捷性、互动性而备受关注。作为一种便捷的互动方式,“网络问政”有利于社会矛盾的释放,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理念与方式的创新,有助于营造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良性政治文化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由于网络问政发展现状中存在着娱乐化倾向严重,非理性网络舆论蔓延等缺陷,建立健全网络问政机制,科学引导网络舆论倾向等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研究是当前教育学界的前沿议题。但如何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长效治理是一个根本性的难题,而这也正是考验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责任—利益—制度”的整合性框架为有效分析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提出优化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与挑战包括责任缺失带来的观念异化、利益冲突带来的博弈失衡、制度疲软带来的监管不足。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优化应基于正确价值的观念再造以重塑责任、关注不同主体的诉求差异以协调利益、推进治理工作的规范运行以优化制度,从而推动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问政的逐渐兴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考验。能否正确应对"网络问政",提高"网络问政"能力,已经成为贴近民众、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新要求。本文试图就提高网络民意回应能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提高网络媒体环境下执政能力等方面论述党政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时代的视角对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进行了解读,结合内蒙古新闻网的具体作法总结了内蒙古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内蒙古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平等化、理性化、多元化、常态化的实施前景.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作为新兴的政治现象,其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逐渐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和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阻碍了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应对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常态化,并真正形成长效机制.本文在梳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基本问题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应对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应对的制度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政策之窗"在向网络社区舆情开放的过程中存在回应迟滞、暴力处决、互动缺失和隐蔽议程等问题。政府应该不断加强网络社区舆情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民互动"和对决策权力的监督,并不断提高网络公关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政策之窗"及时开启,从而对网络社区舆情中的公共问题做出合理的回应,维护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深刻地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评价机理,其功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其中积极影响的原因包括公共政策评价主体系统的缺陷催热网络问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消极影响的原因则是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角色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的非理性。通过分析提出规范网络舆情发布,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等对策建议,来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积极影响。建立线上快速应急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规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圈层化”的出现促使网络舆情在传播路径、内容、场域等方面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加剧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窄化、信息内容群体极化、传播场域闭环化,增加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的难度。针对网络舆情“圈层化”的生成机理,归纳分析网络舆情“圈层化”治理困境,探寻出以意见领袖增强思想引领有序性、以议题设置占据话语传播主动权、以管理矩阵提高舆情治理实效性的应对策略,为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家长参与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家长主义为考察家长参与提供了理论视角。家长是“双减”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家长响应对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川渝地区21位家长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家长对“双减”政策判断、态度、效果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的行为与政策期望有差距,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待较多,对政府的诉求相对较少。为促进家长对“双减”的响应,应弥合认知分歧,达成普遍共识;加强家长教育,提升参与能力;回应家长关切,完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形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是高校赢得社会肯定和信任的前提。面对新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发,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机制常常使高校形象受损。形象修复理论以修复和维护组织形象为核心要义,涵盖了否认、规避责任、消减敌意、修正行为、戒忍五大策略,为高校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供了理论借鉴。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存在的问题,运用形象修复理论,可采取掌握好“黄金时间”,发挥高校官方应对话语的权威性;深入调查呈现事实,利用融媒体平台传播真情实况;纠正错误安抚公众,平等对话以获得舆论“共情”等优化措施,加强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形象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企业违规碳排放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基于前景理论,构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针对违规碳排放网络舆论监督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Vensim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心理效应会对主体在违规碳排放事件发生后的行为策略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增大对企业瞒报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有利于企业如实公布违规碳排放信息;增加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感知收益与降低公众选择造谣歪曲事实的概率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舆论监督,而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又有利于促进政府积极回应社会的关注,促使企业如实公布违规碳排放信息。建议提升对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激励,同时需重点关注谣言的管控,增大对企业瞒报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且关注其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旨在破解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疾,有效执行是“双减”政策发挥实效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双减”政策执行面临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同且存在价值冲突、多维复杂治理对象的新兴情况层出不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多种育人资源整合的深度挖掘不够充分等碎片化困境。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双减”政策具有一致的治理理念、相同的价值遵循,能够为“双减”政策有效执行提供路径。基于整体性治理内嵌的信息机制、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及整合机制,“双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建立收集并统合信息的信息机制,夯实多元主体价值支撑的信任机制,构建纵横交错、内外联结的路径协调机制,形成发挥资源聚合和配置作用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而促进“双减”政策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9.
如何有效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一项颇受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双减”政策作为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一记重拳,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讨论。诚然,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准确理解政策意图,而且要理性反思政策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通过调研和理性检讨,从政策评估的视角来看,“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可能面临负担转移、职业倦怠、质量盲区、实质性不公平、资源不足和社会支持弱化等挑战,这会削弱“双减”政策本身的实施成效。为此,应进一步优化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强化政府治理的权责关系,明晰社会治理的引导作用,突出学校内部治理的主动作为,提升系统治理的协作效能和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张力。  相似文献   

20.
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网络舆情引导是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利时机,是提高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同时,网络信息多样、影响复杂等因素也对我国网络舆情引导带来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几起典型案例说明了网络舆情应对意识有待提高、应对素质有待提升、应对机制有待健全、应对技术有待改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能,各级政府领导、政府舆情管控相关部门、网络信息发布者和信息管理者等治理主体,需要树立战略思维,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关切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