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研究隋末农民运动史中,对李密杀翟让这件事,史学界很多同志仍认为它造成了瓦岗军的分裂.此议愚意不敢苟同.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下称《旧》、《鉴》)所载史料来看,我认为李密杀翟让恰恰是瓦岗军继续壮大的契机.理由兹述如下. 一、李密杀翟让,消除了瓦岗军实际上存在的分裂状况,在组织上真正统一起来了. 群众领袖是在斗争中产生的,领袖的威望也是在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不错,翟让是瓦岗军的主要发  相似文献   

2.
瓦岗军极盛时拥有雄师数十万,占有河南广大地区,得到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拥护,并在战争中屡败隋军,成为抗隋的中坚。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农民武装,在与王世充争夺洛阳的战争中,一战而彻底失败了。瓦岗军为什么会失败呢?不少同样认为,瓦岗军的失败,是由于李密杀害翟让以及投降隋皇泰帝造成的。瓦岗军究竟是怎样失败的?到底是李密杀害翟让以及投降皇泰帝而造成的呢?还是李密在战略上犯了根本的错误而造成的?李密到底投降隋皇泰帝没有?本文准备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瓦岗在河南滑县东南。隋末翟让、李密领导的农民军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瓦岗军先后攻占了洛阳附近一带隋政府的粮仓,并攻克了河南大部郡县,军队发展到几十万人,是推翻隋统治的主力军之一。此图表现的是公元617年(隋大业13年)瓦岗军攻占洛口仓后,开仓散粮救济饥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历史地图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于隋炀帝统治时期.起义形势的发展与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密切相关.公元六一一年,王薄聚众起义于长白山,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经过长期战斗,各地的起义军逐渐趋向联合,形成以地区为中心的起义军集团,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1)翟让、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2)高  相似文献   

5.
隋末瓦岗军领导人李密是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还是混进农民起义队伍的阶级异己分子、野心家、阴谋家?我国史学界的意见分歧很大。我的意见是,李密是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诚然,李密出身于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李弼,是北周大司徒、魏国公;祖父李曜,是北周柱国、  相似文献   

6.
隋唐之际,一时风云际会,聚集在瓦岗周围的农民军,最多曾达到百万余人,瓦岗军所建立的大魏政权,在当时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许多瓦岗英雄,如李密、翟让、单雄信、王伯当、徐世勣、程咬金、秦叔宝等等,都成为后来坊间演义小说和戏文中的主角,是我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对后世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99页:“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起义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隋的统治是被农民起义推翻了的。有些课外相关资料用此观点,但在课本第101页,又是这样叙述的:“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起义逐渐汇合成几个强大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攻占隋朝大粮仓兴洛仓,把粮食发给农民。隋政权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政权覆灭了。”紧接着,到了第102页,课本上又是这样讲的:“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机…  相似文献   

8.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之一。在他的宣传鼓动、组织领导之下,瓦岗军发展成一支拥有百万之众的反隋武装,沉重打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然而,这支曾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民军最终未能夺取全国政权,反而归于溃败。其间原因固多,史家评论亦众,笔者仅拟就李密用人之失误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起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史学界不少论者都把李密看作反面人物,并将其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队伍中“开除”了。孙达人同志的《论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失败》一文(载《思想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尽管孙达人同志说:“在历史研究中,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语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但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却给李密这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着一个清清楚楚的判语,即全盘否定。他首先从“原则”上肯定了“认为李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阶级立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三课《过秦论》两次出现了“翟”字 ,但论“字乃音、形和义的结合体” ,其实这是两个形同而音和义均不同的字。可惜课本对此无注 ,人们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一、“翟景”的“翟”,念zh偄i(宅 ) ,是姓氏之一种。在中国历史上 ,姓翟的人物并不多见。但翟让曾为中学生所接触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有介绍 ,乃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首领。在现时 ,“翟”姓念zh偄i,也可以从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中获得证实 ,因为现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他常在新闻中出现。二、“墨翟”即墨子 ,战国初…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2,(3):50
有个少年名叫李密,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皇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随即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有一位名士叫包恺,就前去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  相似文献   

12.
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这是当今世人给予李密的孝的高度评价。而我却认为李密给晋武帝写《陈情表》另有一番“隐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很好的表达了李密及其祖母孤苦无依的生活;“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深刻地描绘出祖母的生命垂危。然而在此窘迫的生活下,李密却自视甚高,太守、刺吏先后推荐他做官,以至后来皇上下诏书,郡县、州司逼迫他做官,李密都一一“谢绝”,并冠冕堂皇地指出是为了照顾祖母。我不免疑惑,他若真的孝顺,为什么不待做官后,用所得俸禄请人照顾祖母?或者利用为太子办事的职权将祖母接到身边照…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很久以前读过贵刊1954年第3期登载的方若生《论李密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文,想发表几点意见.我认为这是一篇为反革命阴谋家李密出卖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罪行回护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方若生先生为讴歌李密而散布的一些思想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第一,李密出身于三世"皆知名当代"的贵族官僚大地主家庭,其父李宽是隋上柱国蒲山公,所以当李密还在青年时即得父阴而为左亲侍,环立于隋炀帝的殿阶之下了.后来他结识了尚书令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并参加了杨玄感的起兵.这次起  相似文献   

14.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牛角挂书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囊萤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6.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7.
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中封建社会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段,其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这一段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就在于教师能否讲清讲透从东汉以后封建国家如何走向分裂,以及在这一段时期中各族人民怎样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促成了融合.讲好本节《北朝黄河流域的各族大融合》也就成为讲好这一段历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为不孝。”以守为攻、以抑为扬的《陈情表》将“孝”为核心的人性发挥到极致。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即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其一,祖母的确需要李密赡养,如文中所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这决非主要原因,因为他在蜀汉时曾离家做过官,当时其祖母亦处九十多的高龄。其二,…  相似文献   

19.
<正>李密的《陈情表》幸运地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一篇佳作得以保全,而作者李密也以《陈情表》名传千古。这样的结局对李密来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李密写《陈情表》是迫不得已,他正处于忠孝两难、进退狼狈之境。李密向谁陈情呢?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辞不就职"。他"少仕伪朝(蜀国)",新朝——西晋建国后,地方官员"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央政府先以"郎中"后以"太子洗马"征召,李密都"辞不赴命"。不难  相似文献   

20.
刘福通之谜     
刘福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推翻元朝腐败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家世、起义地、宗教派系、口号、国号、杀杜遵道、死难地、墓地等问题,学术界意见尚不统一。本文根据最新资料加以考证,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