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连 《山东教育》2002,(36):43-43
1.讲道理。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的道理。因此,作为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良行为前,应该通过比较具体的理由或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利害关系,当孩子通过家长讲道理,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判别标准后,便从中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只简单地命令:“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再做,看我打不打你。”孩子往往会由于不明是非而变得更固执己见。2.立规则。爱是无私的,但不能不讲原则。家长不妨在平时多给孩子订一些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要孩子独立收…  相似文献   

2.
需要不需要,或者说应该不应该为孩子设计未来的问题,实际上是个本不成问题而又人为地产生且逐渐演变成不可回避的有中国特色的家教问题。家长如果真正客观一点儿地认识自己和孩子,真正超脱一点儿地面对现实和未来,则完全不必无端地自寻烦恼。由家长全权设计属于孩子的未来,并不公平。设计未来是要用一生去完成的,决非仅凭经验、爱心,便可想当然“搞定”得了的。痛恨“父母包办”的过来人,切莫重蹈覆辙,让此类悲剧再现。孩子毕竟是孩子,家长绝对没有权力越俎代庖,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习惯于支配孩子的一切,将大人的意志强加…  相似文献   

3.
我校举行了“家教论坛”活动时。一位嘉宾在回答(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时说“:其实,我对孩子根本就没有进行教育,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就具有那些所谓的‘优点’。”奇怪!不教育,孩子怎么就成了同学的榜样,怎么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宝”?当仔细看这位家长时,我顿时发现,她孩子的言谈举止与她简直就是出于一个模型。我想:这个家长其实就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她其实施行的是一种“无声教育”!身教重于言传,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现在家长往往更注重言传,教育孩子什么要做,什么不能做云云。有的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有的脾气暴躁、大声呵斥。前者,孩子也…  相似文献   

4.
要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单靠幼儿园是不够的,家长也要积极参与,以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我经常给家长布置“任务”。如在开展有关汽车的主题活动时,我会请家长帮助孩子查找有关资料,共同完成小制作,等等。不料,有些家长对此提出了意见。有的说:“我们工作忙,顾不了孩子这么多事。”有的说:“有些知识我们也不懂,所以有些事我们也完成不了。”有的说:“有些事超过了孩子的能力,不得不由我们包办。”面对家长的意见,我感到困惑:难道我的做法错了?怎样利用家长资源才能既不给家长增添负担,又能有效促进孩子发展?对此…  相似文献   

5.
女儿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常常丢三落四,不是作业忘了抄,就是上学没带书本。看着其他家长不厌其烦地对孩子大包大揽,帮着抄作业,帮着整理书包,我就在想,都说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本来孩子就必须做的小事,家长要包办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儿?我得做个狠心的家长,给女儿划一块“责任田”,让她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好。  相似文献   

6.
要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单靠幼儿园是不够的,家长也要积极参与,以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我经常给家长布置“任务”。如在开展有关汽车的主题活动时,我会请家长帮助孩子查找有关资料,共同完成小制作,等等。不料,有些家长对此提出了意见。有的说:“我们工作忙,顾不了孩子这么多事。”有的说:“有些知识我们也不懂,所以有些事我们也完成不了。”有的说:“有些事超过了孩子的能力,不得不由我们包办。”面对家长的意见,我感到困惑:难道我的做法错了?怎样利用家长资源才能既不给家长增添负担,又能有效促进孩子发展?对此您有好的建议和做法吗?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8.
“孩子害怕写作文”一直是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头痛的事。怎样才能使孩子不怕写作文?我有个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即每学期为孩子“出版”作品集。这种“出版”十分简单,就是将孩子一个学期的作文或日记等由家长指导编成集子,并引导孩子终身收藏。为什么要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呢?因为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特别爱表现自己,以得到大人的称赞和同伴的喝彩。而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就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也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一本本的作品集,就是孩子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把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也就是英文的“NO”(不)当作“维生素N”来看待。心理学家认为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对孩子非常不利的。专家建议家长要常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不过“维生素”补得过多,补得方法过于生硬同样对孩子不利。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家长是如何合理地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的吧。1、不要过度使用“不”这一字眼。孩子最反感的就是“不”这个词。西方家长会试着用别的方式而不是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他们会这样“圆滑”地拒绝孩子:“你知道我想让你这样做,但这次不行,因…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7,(3):61-61
林格在《父母只做3件事》一书中提出,有3件事,是父母应该学着做的!其一,不当“法官”,而是要学做“律师”——所谓的不当“法官”,就是要求父母不能等到孩子“犯了事”后才管教孩子,而应当防患于未然,父母对孩子要像律师对待当事人一样,了解、调查、倾听孩子的心声和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1.
我校举行了“家教论坛”活动时。一位嘉宾在回答(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时说:“其实,我对孩子根本就没有进行教育,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就具有那些所谓的‘优点’。”奇怪!不教育,孩子怎么就成了同学的榜样,怎么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宝”?当仔细看这位家长时,我顿时发现,她孩子的言谈举止与她简直就是出于一个模型。我想:这个家长其实就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她其实施行的是一种“无声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几位家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当他们问自己孩子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几位家长大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经常问孩子一些相同的问题。如:“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经常是这样,孩子当然没有与你交谈的兴趣。这里提供几种有利于与孩子交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做谈话的发起者。要引导孩子们说话,成人得有想像力。比如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当我想起试卷叫家长签名这件事,我就觉得很后悔。那是在上学期的中段考试后,数学试卷发下来,一看,简直就是“糟糕透了”。老师把试卷评讲完后,要求把试卷拿给家长签名。一听要家长签名,我就害怕了,怕给妈妈骂。回家了,我本来想给妈妈签名,但又想到这次考得那么差,等下次考好了,再给家长签名。于是,我就决定自己做一回“家长”,模仿妈妈的字迹,在试卷上签上妈妈的大名。第二天,把试卷交给了老师。过了几天,老师都没有提起签名的事。我还以为自己做得巧妙,竟然能瞒天过海。正当我得意洋洋的时候,妈妈突然提起签名的事。原来老师早就看穿了我的“诡计”,已经把成绩告诉妈妈了。妈妈对我说:“孩子,考不好妈妈不怪你,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一个诚实的人……”听了妈妈的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导老师徐均宴)“诡计”告破$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第二小学@邱升生  相似文献   

14.
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是由很多的因素促成的。帮助孩子在学习上走上健康之路,实现良性循环,家长可做的事很多。我认为最显见、最重要的,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和生活的“不可替代性”,即任何人(包括家长、老师)都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孩子需要时,给一点儿必要的帮助。老师违背了这个规律,搞“注入式”教学,让学生进行重复性的劳动;家长违背了这个规律,干出很多出力不得好的事:一会儿给孩子买课外练习册,一会儿又送孩子上补习班、培训班、特长班,一会儿又亲自动手给孩子加码留作业……弄得孩子比大人还忙。本来是…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相信“手”之家教理念会带给每一位家长以深刻的启迪。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教育孩子要有恰到好处的赞扬。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赞扬能开启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食指:表示指引,意味着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高度”影响着孩子的“高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正确的指引决定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  相似文献   

16.
左邻右舍,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到了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有的孩子闹着不吃;有的孩子尽吃菜不吃饭;有的孩子说“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有的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好菜”让孩子一个人独享;还有的父母干脆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孩子则吃一口,玩一会。“吃饭”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其实,这是家长自找的苦恼,是家长自己把孩子给惯成这样的。我的女儿已5岁了,长得活泼健康。一日三餐,无论荤素粗细,她都吃得津津有昧,从不要我操心。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做幼教工作八年多了,经常听到还没成为家长的朋友说“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什么学什么”,经常听到家长朋友说“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如何如何”,也经常听到幼教机构这样宣传“我们这儿出去的孩子一定会怎样怎样”,却很少听到“我的孩子特别想做……”或“这个孩子特别适合做……”。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配班老师神情怪异地跑来告诉我,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地扬言要告我,我一下子被吓懵了。好不容易弄清了原委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原来他的孩子本来年年评上好孩子,上学期却没评上,他认定这是老师不公平,对他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后来在我的努力沟通下,此事慢慢平息,家长也逐渐由不理解转为信任。但这件事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面对新世纪,父母究竟该给孩子什么,父母这样的疼爱究竟是一种“爱”还是一种“伤害”?我们都知道,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隐在规则和内部动力,孩子的成长不会是一帆风…  相似文献   

19.
徐韵安 《家庭教育》2010,(11):36-37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度”是程度、尺寸,即事物的规定性,限制性。“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是人们常常叨念在嘴上的。对孩子的教育更要把握尺寸,防止“过犹不及”。有一位家长,为了激励孩子,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制定细则,把孩子做某一件事,达到某一个目标,与奖励标准一一挂钩,结果孩子的物质欲望高涨。一旦奖励低了,孩子就什么都不去做,家长的期望也落空了。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情况还是频频发生,主要有几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不少家长太好说话了: 孩子说:“我要吃蛋糕。”父母说: “就买,就买。”孩子说:“我要那个会摇尾巴的小狗玩具.”父母说:“好的, 好的.”孩子说:“我要到游乐场玩。”父母说:“马上去,马上去。”要问这些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大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顺着不行啊,否则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他们不知道正是家长这样一味迁就, 过度地满足,养成了孩子专横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