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德育过程特有的规律姚文俊,武丰旭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作为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事实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是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而是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2.
王志洲 《中国德育》2007,2(4):22-26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必须遵循德育的平衡统一规律,即把学生道德形成之“知、情、意、信、行”的内在规律与教师育德之“晓理、动情、炼意、笃信、导行”的外在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德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从人的品德结构来看,它包括道德观念(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四个要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良好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结果。所以,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5.
<正>信息科技是一门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更要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究及发展思维的能力,这一切都立足于信息科技教学基础—“知”与“行”,发展于其上层建筑—“情”与“意”。因此,“知、情、意、行”有机统一是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要素与环节,而这些又与德育中“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6.
德育三题     
作者认为,德育具有长期性、多端性、实践性特点,它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要全方位展开,必须认识到德育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把握德育的内容,使德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德育工作全员参与,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全部工作和教学活动中。德育的关键在乎全面性实践,知、情、意通过“行”去把握、体验和确立,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8.
从德育过程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过程与知、情、意、信、行五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和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情、信、行三个环节需要特别重视。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形成信念、行为训练相结合。根据以上德育过程的“三环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从集体主义(仁爱精神)入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从爱国主义入手,树立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自我实践做起,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缺乏具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的低下。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2010,(10):F0004-F0004
北京市第二中学确立以“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为育人指导思想,通过打造德育团队、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高远志向、高尚人格、高雅情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德育工作强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本文将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浅论中学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知、情、意、行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品德的形成,要提高德育成效,必须进行改革,树立人主义的德育理念,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品德心理结构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个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进行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真正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效,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铸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德育电视教材的编制应体现知行培养的统一性刘莉一、根据思想道德知识传授的情感效应,选取德育电视教育的素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知识是基础,行为是结果,情感与意志则是由知识发展为行为的中介。实现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是...  相似文献   

16.
陆雪华 《广西教育》2013,(30):30-30
在高中阶段,德育指向对学生社会道德准则与道德意志的强化。然而道德活动的知、情、意、行过程是学生自身心理调节的结果,单纯的德育工作只能传授政治观点与道德内容本身,而缺少自知、自律、自尊的心理动力无法将道德决策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也不能促使学生形成身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环境的归属感与责任心。为此,我们应从两者的教学关联性人手,考量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可行性,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服务。  相似文献   

17.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真正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效,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铸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正>1.德育目标旨向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性发展。人的完整的德性应是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道德意义上的完整性不仅要成就自我,还要通过成就自我影响社会,成就他人,即人的完整的德性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当下学校德育要求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整合性发展,即要全面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使这四个因素相辅相成、和谐全面地发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教委最新制定的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将在三个年级开设地理课,并于1996年5月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新的教学大纲不但继承了现行大纲优点,而且在知识要求、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一、地理学科中思想教育的整体性和层次性要求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而思想教育应使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是知(获得概念),产生感情是情,解决内心矛盾和行为支配叫意,最后是表现即为行。按照上述观点,传授知识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教学要求,高中学生要进行较高层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