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随着刚劲有力的歌声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只见在直升机的掩护下,地面集群战车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敌阵”……展示眼前的是反映我军首支机械化集团军纪实片《钢铁的部队)}中的镜头片断。它的制作者就是该机械化集团军摄像员余洪涛。他曾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年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稿和专题片8条以*;在全军和军区各类评比中12次获奖;连年被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1980年底,他从“豫剧之乡”参军到某红军团,不久,便调进了团电影组。集团军成立录像室,领导把摄像员的担…  相似文献   

2.
说起张树森,在军队的报刊上经常能见到他的大名。他担任某集团军报道组组长4年来,该集团军连续4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连年被《解放军报》社和军区评为优秀特约通讯员、最佳作者,连年立功受奖──这些与他满腔热情投身于新闻事业是分不开的。情洒基层结硕果热爱基层、深入基层,是张树森采写新闻稿件的“法宝”。自他爱上新闻工作就养成厂常下基层蹲点的习惯。他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基层度过的。他的女儿琳琳,打小就晓得有一个来去匆匆的爸爸,在不在家已习以为常。他下连队蹲点与连队干部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促膝…  相似文献   

3.
扬子江畔,风景如画。20多年前盛夏的一天,湖北浠水一个空旷田野上,大群孩子撅着屁股捡稻穗。捡得最多的名叫龙六清,他已将鼓鼓囊囊的花书包放在周老师的面前。远处云蒸霞蔚,碧空如洗,优美的田园风光深深吸引住了周老师。回头望望汗水涔涔的龙六清,他触景生情,灵感迸发,猛地抓住小六清的手,无限关爱地说:“小龙,把名字改一改,叫龙云飞吧?多动听!”当初那个孩子怎么也不会料到,十多年后龙云飞这个名字,会频繁地涌入天南海北官兵们的眼帘,他发表的千余篇作品中,会有80多篇获奖;就拿近几年来说吧,他每年在中央级报刊刊…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某集团军新闻干事李化民风尘仆仆地挤上了南下的公共汽车,去基层采写官兵团结的模范事迹。而此刻,在集团军大礼堂,作为四大机关干部中唯一的一名二等功荣立者,大家正在为缺席的地开庆功会呢!刀岁出头的李化民深请自己宣传的重点在基层第一线,只有在火热的连队和朴实的土兵中间,才能挖掘出鲜活的素材。因此,他的的身影总是闪现在太行山麓、吕梁山队汾河两岸的一座座军营里。1990年盛夏的一天,战士马文别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被烈火烧伤,刚刚拿上探家车票的李化民立即奔赴百里外的现场采访。从连队到…  相似文献   

5.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6.
在郑州六纺公司,李庆伟可谓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多年默默“爬格子”,宣传企业的新人新事,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秦德禄1978年3月入伍,同年底调团政治处担任摄影员.1987年调到某集团军政治部任摄影干事至今。职务副团.中校军衔。从事摄影工作20年来,共在军内外各种报刊、杂志刊用新闻、艺术图片3000余幅,各种杂志封面100多个,先后在省以上摄影比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作品100余幅,连续13年获北京军区新闻报道工作一等奖,1996年被《解放军报》评为“全军新闻摄影十佳”。1989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收录了有关他的事迹。他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光凭这些就该写写某集团军摄影子事秦…  相似文献   

8.
身为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司机训练大队政委的邱天增,怎么也忘不了他原来的老本行──新闻干事,他如不知疲倦的蜜蜂,在新闻王国的百花园里酿造着甜蜜。近年来,共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其中,多篇新闻作品走红全军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因此立功十一次。夯实新闻大厦的基石“卧龙自古出文人”。邱天增就诞生在道这闻名的南阳卧龙。从小喜欢舞文弄墨。爱好文学的他,中学时代就熟读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红与黔和做争与和平》等中外名著,并写了几十万字的读书心得笔记。为了提高自身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他还认真研…  相似文献   

9.
廉洁经过20年的辛勤耕耘,收获颇丰: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100余幅;70余幅作品在军区及全军、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31个摄影专题被《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采用;35幅作品被国家级刊物用作封面。1989年,廉洁的名字被收人《中国摄影家大辞典》。4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1974年底,廉洁人伍来到巴林草原。部队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戍边守睡,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雪水、雨水,住的是“干打垒”。但官兵们工作、学习、训练劲头十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一切感动着他、激励着他,促使…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刻苦钻研,勤奋努力,锐意进取,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能够充分发挥和施展你的才华,取得丰硕成果。就从“爬格子”来说,它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1.
我爱“爬格子”。17年来,各级报刊、电台共采用我所写的各类稿件600余篇。“爬格子”自有“爬格子”的情趣,但更多的还是辛酸苦辣。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汗流浃背;寒冬腊月,坐“冷板凳”熬夜,冻手冻脚,这不能说不苦。花自己的光阴,点自己的“油灯”,“为他人作嫁衣”,有时换来的却是误会和委屈,甚至还传来一些讽刺的言词,这也不能不令人心酸。有一段时间,我心灰意懒了。几乎一年不曾动笔。不过,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感到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2.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看到某集团军“老虎团”荣誉室众多新闻奖杯和奖状时,无不感慨地说;每一个奖杯和奖状都凝聚着陈政委对新闻报道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啊!在新闻沃土里栽花育人陈政委是从新闻报道这片沃土走上团领导岗位的。在21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军内外新闻单位上稿近千篇。陈政委过去在师机关工作时,总是结合工作发现和培养新闻写作人才,先后为10多名爱好新闻写作的同志创造有利条件,服务上门,辅导到家。打字员王立新对新闻写作感兴趣,但基础比较差,写了好多稿子都石沉大海,他于是…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有本职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平时工作很忙。自1986年以来,每年平均保持发表文章70余篇,去年第一次突破100篇大关,今年上半年,已发表70余篇。这些文章的问世,多是利用空余点滴时间写出来的。如何运用空余的点滴时间呢?我的办法是:早上可挤出一个小时。我习惯早起,一般5点半起床,有时5点钟睡醒后,就爬起来,因这时比较安静,思  相似文献   

15.
我虽年近“花甲”,但头发乌黑,精神十足。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友,见面往往总爱惊奇地发问:“你这动脑子、‘爬格子’之人,怎么越活越年轻了?!”在他们眼里,似乎“爬格子”之人易衰老。然而其实不然,适当动动脑子,写写稿子,恰恰有益于身心健康。39年的爬格子经历,使我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爬格子”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人进入老年,尤其是退休之后,学习工作的担子陡减,思想往往会慢慢地由“空乏”变迟钝。俗话说:“脑子一笨三分痴。”而我至今不仅思想没有一点“空乏”、脑子没有一点“迟钝”的感觉,相反…  相似文献   

16.
我是供电部门一名普通的职工。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给报社、电台撰写稿件。一年也能用上六、七十篇。最近,单位领导根据采用稿件的数量及质量,奖励了我人民币百元有余。少数“红眼病”患者,便说我是在“捞外块”。  相似文献   

17.
说起“爬格子”的感觉,爱好“爬格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爬格子”有苦也有乐。那种感觉很难表达,就像喝咖啡的味道,许多人不喜欢,但有些人又特别喜欢,喜欢上了往往一辈子也难以割舍。然而,“爬格子”对于爱“爬格子”的人来说毕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间小书房里:一盏台灯、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笔、一本稿纸,便可进入一种充满感情的世界。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尽情地敞开自己白天紧闭的心扉,在没有尘埃,没有宠辱,没有奸诈,没有铜臭的世界里翱翔。“爬格子”的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文字变成信息传播纸上的铅字。被发表的作品是“爬格子”人孕育的胎儿,是“爬格子”的人在格子里播种后的收获,是“爬格子”的人获得的最高精神奖赏。“爬格子”虽苦,但苦中有乐。“爬格子”的感觉@林绍荣  相似文献   

18.
1983华,一位戎马倥偬40余载的某集团军副军长朱铁谷,离休后放弃了组织安排在杭州 度晚年的优越条件,落户于安徽省枞阳县的一个穷乡僻壤…… 眨眼13年过去了。今天,当昔日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的村民们,看到这块热土被外商视为投资的宝地时,都高兴地笑了;朱铁谷将军也舒心地笑了。这正是这位老战士解甲归田的心迹阿! 无悔的选择 朱铁谷1919年出生在安徽省枞阳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小小年纪的朱铁谷便在陈瑶湖做党  相似文献   

19.
群山碧水环绕,苍松翠柏参天。2月下旬.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来自基层的76名新闻摄影摄像报道骨干齐聚在所属工兵团教导队。一踏入集训队的大门,大家就相互攀谈交流,一种对新闻工作共同的追求让大家仿佛彼此熟识。  相似文献   

20.
潘时常走到哪里,三三五五的干部战士便簇拥到哪里,欢声笑语便追逐到哪里,功章、证书、鲜花也断不了铺陈在身后一个普普通通的新闻采写者、宣传干部,何以有如此魅力?翻阅他署名发表的1000余篇新闻作品,回溯10多年我与他相处的日子,关于时常的点点滴滴便如园圃中的花和树,水淋淋,绰约约的在眼前次第灿烂。11看似无缘却有线,潘时常5新闻之所以欲罢不能,看似偶然中却包含着某种必然。当他怀着青年人无限憧憬踏入军营的时候,也曾向往着能摸摸手术刀、摆弄摆弄无线电什么的。但军营新生活吸引他的常常是干部战士学雷锋的新鲜事和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