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感生成:认知图式的心理学描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亮  许士荣 《学科教育》2002,(12):26-29,33
语感之谜,犹如语文教育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命名人总觉得“心底有”,却又“口中无”,谜底至今尚未完全揭开。人们的理解往往受制于语文教育本身,停留在狭隘的字面意义上--一般感受的表层描述,这样的描述使得语感的生成更加扑朔迷离,难于操作。本文将借鉴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对语感生成的奥妙进行心理学层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语感”问题是近十几年来语文教育界讨论很多,但又始终存在异议的一个问题,人们从语言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内涵、生成、本质、特征、培养等问题作了不少研究。本文则尝试从语感的心理机制出发对语感的生成、语感的本质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4.
语感生成机制涉及内隐学习、语感图式、语义网络、无意识加工等复杂问题。作为语感生成机制的关涉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语感生成机制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但要真正解决语感生成机制问题,学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就包括对人类精神世界中感受、直觉、内隐思维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者认为语感认知是一种动态的语言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知识、感觉和情感的有机融合,它具备个体性、直觉性、可习得性和动态发展性等特征。本文将从语感的形成、认知过程、语感图式构成与教学的关系,探寻培养语感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构建新的语感图式,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语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情感情、倾向性、养成性等主要特征,并对此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张亮  许士荣 《教育学报》2002,(12):26-29
语感之谜 ,犹如语文教育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使人总觉得“心底有”,却又“口中无”,谜底至今尚未完全揭开。人们的理解往往受制于语文教育本身 ,停留在狭隘的字面意义上——一般感受的表层描述 ,这样的描述使得语感的生成更加扑朔迷离 ,难于操作。本文将借鉴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图式理论 ,对语感生成的奥妙进行心理学层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语感的直觉,是指在阅读(或听说)中,不经过深思熟虑,而能尽快把握语言内容,理解语言意义,领悟语言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指语言文字实施者在与语言信息材料交织中,对语言本质意义的领悟和意会能力。直觉性、会意性、整体性是其本质特征。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感的内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二语习得中,语感这一概念可谓“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学习意识到它对把握和领悟语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至关重要,但对其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对语感之“语”是“言语”还是“语言”也颇为模糊。基于此,结合各家论述,运用翔实的例证,尝试从语感的定义、特征、类型、功能等方面探索其内涵,为培养学习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实验心理语言学对言语理解和产生的描述,提出翻译是一个理解源语和产生译语的连续性心理过程,认为该过程与言语理解和产生的过程相似:从辨认源语,建立源语意义,到产生表述动机,形成语义初迹,进而转化为内部言语并最终诉诸于外部言语(即译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作为智力一部分的隐喻智力在语言学习中的心理过程,通过阐述英语学习中隐喻智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隐喻智力培养的方式,探讨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益处。目的是借助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汉语声调为实验材料,通过合成语音样本,对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进行辨别实验和区分实验。研究表明虽然汉族学生的辨别感知为范畴性感知,但并不对应区别实验中的高峰,所以从两个实验的对应性来讲,不是范畴性感知而是介于范畴性与非范畴性感知之间,即半范畴性感知。维吾尔族学生在辨别实验中的结果表明其声调感知不是范畴性感知。通过对比汉维两组受试组的区分实验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学生对音高变化的绝对值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直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识过程,是一种科学方法,对科学发现与发明具有重要的作用,从DNA的发现过程可以得出。直觉的产生与发挥作用必然包含丰富信息的吸取与酝酿过程。对信息材料有意识的逻辑加工引发潜意识的加工过程,从潜意识的逻辑加工到直觉的直接显现过程,对直觉成果雏形的修正、补充、完善和验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是汉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环境下的变体,是汉语多样化发展的表现。它使用的词汇构成独特,受社会约定的程度较低,表达上口语化与简约化,应用上方便、快捷。随着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和课堂,势必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应有科学的认识并担负起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语言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负责任大国角色认知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的迅速扩大,中国明确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角色的建构,并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负责任大国的自我角色认知。在物质实力、主观意愿以及他者期望等变量的影响下,中国自我角色认知的形成机制在基于模仿和习得的内部学习机制和基于激励和压力的外部社会化机制作用下实现了从理性选择机制到合法性机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而语言则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因此,通过对女性语言特点的分析来揭示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在线购物的低参与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感知风险理论的引入对于解释网上购买行为作出了有力的解释.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类型的研究进行分析,大部分研究是借用传统购物环境下的感知风险类型代替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着重从网上购物与传统交易方式的不同之处,分析消费者在选择在线交易所感知到的风险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提出一些降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考察了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的汉语声调知觉,发现:零起点的韩国和日本留学生的知觉是连续性的,泰国留学生则表现出一定的范畴化特征,但和汉语母语者的知觉模式并不一致;初级水平的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表现出和汉语母语者一致的知觉模式,但在范畴化程度上和母语者存在差别;初级水平的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在知觉的范畴化程度上不存在差别。结果表明零起点学习者汉语声调的范畴化知觉受到母语经验的影响,但音高重音和声调语言的母语经验对声调范畴化知觉能力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名称,名称最早产生于直觉的聚合。在人类的神话阶段,人们对神的崇拜实质上是对神的名称的崇拜,因为各种神灵的本质只是一种只有能指而没有所指的虚构。早期人类意识中的隐喻思维对名称的产生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语言生成的初始过程不是一个逻辑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诗性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