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客观真理”论片面地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割了真理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造成了诸多矛盾。真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性,这样理解才能在真理观上真正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具有来自于外部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质内容。承认并坚持主观真理论,就是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3.
“早恋”提法不科学——兼与王中彬同志商榷●天津宝坻一中马志国读《一份中学生早恋的调查报告与对策》(《教学与管理》1996年第5期)一文,感到作者王中彬同志为“探索青春期教育的规律”所做的研究工作十分有现实意义,提出的“中学生追求异性是青春期生理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真理的阐述,目前主要有三种:实用论、融合论和符合论,但三者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及不足.马克思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真理符合论的理论.真理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客观的统一,真理具有多种属性,其本质属性是科学性和过程性.  相似文献   

5.
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真理是否客观的问题上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 ,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看 ,真理作为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主观形态 ,即真理是主观的 ;从真理与谬误的角度看 ,二者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形式都是主观的 ,二者的惟一区别是正确性问题 ;从真理本身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看 ,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不等于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6.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与刘大新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刘大新的《人、实践与自然》一文有如下几处失误:一、用异化劳动否认劳动创造美;二、以自然的“先在性”否认自然的社会性;三、强调人的自然客观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8.
李镇西同志在《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一文中,就班级管理明确提出了以“法”治班的观点。他说:“制订班级法规”,并采取“相应的强制办法”,以“避免有法不依”。班级条例一旦生效,便成了班级法律。这样,班级管理便“由人治”走向“法治”……对李老师所持之观点本人不敢苟同。现浅谈几点看法愿与李镇西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这一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一般本质的正确理解。所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以这一观点为前提对真理标准所作的论证存有严重的理论问题:其一,从逻辑上必然否定真理标准的客观性观点;其二,难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说明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观点。要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一般本质重新理解,把认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把实践的本质理解为客观物质活动,这样,才能正确地论证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修辞(尤其是深层修辞)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因此,按照艺术的和审美的规律,去探寻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艺术化的运思过程和艺术创造的各种手段,揭示艺术语言负载信息的特点,就不仅是艺术语言学的任务,而且也是修辞学的职能之一。骆小所先生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2期发表的《修辞学的性质新论》中关于“修辞学属于艺术部门而不属于科学部门”的阐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修辞学的性质所作的科学界定,而郑荣馨同志对此所持的否定态度,其实质则在于未能理解艺术语言中“艺术”的含义以及“艺术”与“科学”的界限,他提出“质疑”的其中几点,前提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成人教育》1989年第1期“问题讨论”中,夏云同志片面地否认了“全员培训”是职工教育的特点之一,这似乎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在职工教育中,是“全员培训”的提法不妥,还是现行的职工教育模式需要改革?  相似文献   

12.
李校利同志在其《“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流行于我国哲学界的“客观真理说”是出于对列宁论断的片面的误解。是用被反映的客观来证明作为反映的客观,从而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真理与客体相等同,把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相混淆,将真理实体化、本体化,完全是在本体论意义下谈论真理,否认了真理是主观认识的范畴,排除了真理的认识论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实践标准相矛盾的,并且不能合理地说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据此,李校利同志提出要“放弃‘客观真理说’”,认为“放弃…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三版)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第一目的标题是真理是客观的(第46页),在看到这一表述时,着实让人深感疑惑,大为不解:真理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还是真理具有客观性。笔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的表述更科学、更准确。关于这一问题的说  相似文献   

14.
游顺钊同志所撰《原“耻”——历史态势学与古文字研究》(载《中国语文》1991年6期)一文(以下简称“游文”),从分析态势语入手,证明古文字“耻”的耻辱、羞耻义与“耳朵”有关。其意义来源是社会性的。游文用目前流行于我国北南方不少地区的妇女们对孩子(或孩子们之间)一边用指头在脸颊上向前(或向下)轻轻擦两三下,一边说取笑对方“没羞、没羞”这种态势语,来说明“耻”义的历史来源。游同志探究语源的方法是值得称道的,但作者因此得出结论说,耻字的“导发因素是个刑例”。即耻的羞耻、耻辱义来源于古代的“(耳刂)刑”——割掉罪犯耳朵的刑罚。那时,指着耳朵的这个手势是警戒别人不要做羞耻行为的讯号,“小心你的耳朵”。往后,这个手势慢慢弱化,今天只作为嘲弄不知羞的动作了。游文认为循着这一结论,可以解释古汉字的字源。我们以为,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值得商榷。即游文之原“耻”,溯非其源。且循着这一结论,并不能解释另一些从“耳”的古汉字字源。我们不揣浅陋,陈管见如下,以就正于游同志及方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谢质彬文《“新发于硎”解》对庄子此句提出新的解释,似有几处不妥,下陈愚见,就正方家。历来对此句的解释,的确多有失误。盖为说解者臆会庄文,而后代承袭沿用,遂成此误。我认为旧说将“发”简单解释为“磨”,确实欠妥。在这一点上,我与谢文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早在五十年代初,党和国家就有明确规定。一九五二年三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就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以便为升入高等学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一九五四年一月、教  相似文献   

17.
“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其内涵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尺度和评价尺度,其背景是大陆法系“实体真实论”的继承和改造,其精神已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条文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刑事证明标准应坚持“客观真实论”,有三方面的理由:“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刑事证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刑事证明追求实体正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客观真实论”与当前刑事诉讼改革模式并不矛盾。文章同时批驳了用“相对真实论”取代“客观真实论”的观点,指出“相对真实论”是英美国家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其认识论的缺陷决定了它看不到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辩证统一的一面,无法精确,不易于掌握,也难于达到提高效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有用性"(Dienlichkeit)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核心词语,它宣判了器具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区别。"有用性"使得器具在使用中最终沦为纯然器具,而艺术作品不会沦为纯然器具,因为艺术作品不在"有用性"及"使用性"的范畴之中,而是保有了"真理"。前赴后继的生命必然在"有用性"中使用器具,将器具商品化,走向市场的链条,实现器具的循环性生存。艺术作品的商业化恰恰是对艺术作品"真理性"价值的遮蔽,艺术作品寻求的是"创造性地进入"作品,获取与"真理"的照面。  相似文献   

19.
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所赋予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现的。坚持“课堂主渠道”观念,必须摒弃那些弱化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错误观念,改革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杨锡敏同志在《能把“晚”译作“傍晚”吗》一文中,认为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叶晚”一句中的“晚”应译作“晚秋”。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杜牧的《山行》诗写的固然是晚秋时的景色。晚秋霜降时节,枫叶经霜变红,方能出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把“停车坐爱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