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肯尼迪政府改变了前任政府只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的政策,转而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西欧独立倾向及大西洋联盟的危机是政策提出的直接原因;冷战的新形势和美国的危机是政策提出的根本原因;而英国对外政策向欧洲靠近则是政策提出的必要条件,也为政策的提出提供了契机。政策服从于美国的冷战战略。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西欧欣起了“联合运动”的高潮,各国政府纷纷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与所处的国际环境表明各自的态度,英国因其独特的地缘位置与外交传统形成不同于欧陆的经济,政治利益,在对欧政策的影响下,它主张经济上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从1949年到1959年,英国经历了实现欧洲建设构想的努力与挫折,由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英国最终决定调整政策,融入一体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英国与西欧的关系是丘吉尔“三环外交”中的重要环节。在战后较长的时期里.“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主调。这一外交方针是英国基于战后世界体制的现状而确立起来的。英国借助英帝国和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与欧洲三者,确立英国在国际关系中适当、正确的地位。三环外交中,欧洲居于末位,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欧洲的发展,国际一体化的加强等各方面原因.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改变其对欧洲的方针政策.当代国际社会关系中.英国与西欧的关系也变得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西欧掀起了"欧洲联合运动".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利益与所处国际环境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英国由于对其岛国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民族发展主要源于欧洲大陆的事实,形成了英国社会对欧陆的离心心态.而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神话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形成了英国对欧陆长期奉行"均势"政策的传统,尊重宪法传统的英国不愿意放弃曾经的辉煌,英国工党在外交政策上过于依赖"英美特殊关系",不愿放弃部分国家主权.正是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英国的外交政策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长期处于调整状态.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和五十年代英国对西欧联合的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欧国家联合自强,是战后世界历史的重要现象。今天联合的西欧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人们发现,作为欧洲主要国家之一的英国,对西欧联合却长期采取了消极乃至“拖后腿”的政策,直到六十年代初才申请加入西欧共同市场,七十年代初才正式加入。联系丘吉尔的“欧洲合众国”的响亮口号,人们要问,英国在战后初期和五十年代对西欧联合到底持何主张?它如何看待自己与联合的欧洲的关系?原因何在?本文试就此初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欧洲联合的思想,发端于中世纪和近代之交,但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却始终未果。二次大战后,欧洲联合运动蓬勃发展,高潮迭起,并很快在西欧地区以一体化的方式,开始了联合的真正起步。西欧一体化何以在战后能得以实现?一体化对西欧以至整个欧洲和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予初步探讨,以希就教于史界。  相似文献   

7.
欧洲一体化是起步最早的区域一体化。英国由于其岛国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民族发展主要源于欧洲大陆的事实,形成了英国社会对欧洲大陆的若即若离的心态,而英国在近代社会中形成的“日不落”帝国的神话般的历史又形成了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均势”政策的传统,尊重传统的英国又不愿放弃曾经拥有的荣耀,从而在外交上依赖于“英美特殊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多元因素,英国在欧洲一体上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状态。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农业文明发祥于亚洲和中美洲,欧洲的农业文明是从西亚输进的。不列颠或英国的农业文明不仅迟于亚州和北非的古文明国家,而且也迟于欧洲地中海国家,甚至西欧其它国家。但是,在人类从中世纪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中,西欧却是走在世界的前头,而英国又走在西欧前列。  相似文献   

9.
梅杰执政初期,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等因素,针对英国的国家利益重新认识,调整了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采取了较为温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扩大了英国在欧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舒曼计划》、欧洲煤钢条约组织与早期西欧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时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为应变提出了著名的《舒曼计划》,并随后建立了欧洲煤钢条约组织,以此为契机,法国和德国以经济领域中的基础工业为突破口,走上了政治和解、经济一体化之路。《舒曼计划》、欧洲煤钢条约组织是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发掘,从这个计划与组织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看出早期西欧一体化进程的主要特点:1.早期西欧的一体化是西西关系与东西关系发展、演变的产物,它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2.法、德和解、合作是早期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基石;3.基础工业的一体化是早期西欧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然后逐步纵深发展,滚动式前进。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来,欧盟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其政治领域的一体化远远落后于经济领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作为欧盟政治一体化的关键性政策领域有着其重要的作用。从欧共体外交政策行动到欧洲政治合作,再到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正式确立,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和法理基础呈现出现鲜明的渐进性特征。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而对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而言,政府间主义更为贴切、合理。  相似文献   

12.
白里安为解决两战之间欧洲所无法回避的德国问题、美国的经济竞争与苏联的共产主义影响而提出了欧洲联邦计划。英国因担心欧洲联合会损害国际联盟权威、引发世界区域化发展并导致英帝国瓦解,遂以其外交权谋将白里安计划置于国际联盟框架内,使之不了了之。考察英国对白里安计划的政策有助于理解二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欧洲政党政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从政治格局来看,西欧社会党面临巨大压力,为适应形势发展,西欧社会党兴起了一股改革浪潮。这次改革涉及到党的社会基础、理论政策、组织结构和党内生活等一系列较深层次的重要问题,是社会党为因应时变、摆脱困境、实现复兴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它成功地挽救了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美国实施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西欧的经济复兴和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希望借助欧洲的经济复兴来遏制苏联,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一般的经济援助计划相比,马歇尔计划首次提出了"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西欧的经济复兴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促进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为此后的西欧统一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五四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概念的产生,旨在说明15、16世纪缘起于西欧并传播至北美与欧洲其他地区,继而席卷世界的变革过程,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之间的互动过程”。①“现代化”如同“文艺复兴”等概念一样,只是给人类社会某段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进程命名。它有其始点,也终将被其他社会进程所取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源于一系列冲突而引起的内部自发变革(如在英、美等国)或对外部刺激或压力所作出的反应(如在欧洲大陆与欠发达国家),其初衷及最终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追求…  相似文献   

16.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虽然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二战后世界政治关系、环境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仍然左右着英国的外交政策,这对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详细论述了英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二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影响,指出正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下诞生了"三环外交"政策,使英国两大政党在执政期间,在战后初期外交政策上都选择了超然主义原则或孤立主义原则,研究这一看课题希望能够对我国处理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英国是从冷战斗争的大背景来分析苏联东欧的欧安会目标的。它认为苏联的主要目标有六个方面:寻求多边承认二战后的欧洲现状;破坏西欧防务;阻挡西欧一体化;从西方获得经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为勃列日涅夫赢得政治声誉;应对中苏冲突。南斯拉夫及东欧国家的欧安会目标与苏联的有一定差异,它们同时还有追求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的含义。英国的剖析很大程度上对西方联盟的欧安会战略以及欧安会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福利国家政策、欧洲经济一体化两个视角,阐述了目前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环境,并根据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相关资料,对战略规划在欧洲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走势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博洛尼亚进程是法国等发起国借助欧洲框架进行整体协调一致的高等教育改革,达到增强自身以致整个欧洲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之目的.博洛尼亚进程之所以能推进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改革,是因为欧洲人历来就具有"全欧理念",也因为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提出必然要求,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已有的一些制度和政策也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欧洲各国间固有和新生的矛盾以及西欧民众的冷漠使欧洲一体化动力不足,美国的干涉又增加了欧洲一体化的阻力。因此,欧洲一体化虽已初具规模,但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