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民族认同量表、国家认同量表、心理资本量表、民族交往态度量表,对民族地区的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究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和民族交往态度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整体情况较好;(2)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3)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直接效应显著,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可以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单独起到中介作用,也可以共同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63-66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3.
两个谈恋爱的人分手了,问他们分手的理由,他们经常会说:“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语言是什么?起码应该包括能够一起谈论的话题,对双方价值观的基本认同,以及在思想方式上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龙庆华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6-8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国际性古老民族,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在民族认同方面,国境两边的哈尼族在民族历史渊源、历史文化背景、族源、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认同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塑造共同心理的特殊功能,是协调多元文化关系、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必经之路,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China, ethnic identity refers to both one’s own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and full play of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but also to ethnic solidarity
and regional and national stability. On the whole,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s have positive
national identity and behavior tendenc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further uplift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improve
their behavior through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Minzu Jiaoyu Yanjiu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2007, 18(2): 32–36 相似文献
6.
7.
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民族认同心理的成功营造。民族认同心理是美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源。美国教育改革的民族认同心理就是美利坚民族内心深处对教育改革的真正认识、热爱深情与高度自觉性,是对国家、教育与民族互动关系的深刻把握与积极行为。由此,营造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全民共识的教育改革的民族认同心理,以整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民族凝聚力与不竭动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陈阳阳 《大学.研究与评价》2025,(3):185-18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民族大学生作为各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与民族建设的新生力量,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对象。文章从民族心理认同的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心理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分析当前民族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寻问题所在,实现对铸牢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王春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33-136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诸如教育内容不够系统、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等。要针对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构成特点,将\"四个认同\"教育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大系统中,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等多个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进一步打牢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7,(1)
提升边疆民族同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边疆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要采取全国广泛推广的一般性路径措施,更要寻求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路径。把一般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提升路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12.
吴玉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3):1-7
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整体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本表现。超越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对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加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道德教育,使爱国主义的热忱成为每个公民主体成为发自内心的追求与自觉,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提升和强化中国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殿立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2):13-16
回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尤其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回族穿插在少数民族中间,受其他文化移入的影响,形成了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各地回族由于有着共同的伊斯兰文化认同感,在民族认同上有着强烈的情感,促进了回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回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15.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是全球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国家安全危机。本文以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为例,主要论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的内容,分析构建当代国家认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分子。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长治久安。本文以“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9.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