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理论,文学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作为抒情文学的主要形式,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富有意境的作品。本文以童庆炳主编的《文艺理论教程》的文学意境理论为依据,以稼轩词为例来分析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废名乡土诗化小说展现了缤纷多彩的诗化艺术世界,他以营构意境,诗化散化的文体特点,改变了抒情小说的模式,扩展了作家的审美视野,更重意境和审美,拓宽了抒情小说的文体。其叙事策略主要采用了淡化情节、营构意境,自传倾向、抒情叙事,儿童视角、情感内倾,打通文体、诗化散化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吟诵入境迁移表象激活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曹云芳古诗文之美,美在意境,不论是抒情的,还是叙事的、议论的皆然。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因此,古诗文审美的关键即在于文学意境的审美。在古诗文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审美理想,以此为出发点与中国传统绘画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部分人物应是意境中景这一元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把他们看作景物,唯有将人物置于意境中去考察方能更好地理解此类诗歌。  相似文献   

5.
0年代初期,短篇小说创作深化的重要标志即抒情小说的崛起。故事情节的淡化、“第二自然”的创造、传情的具象、意境创造,成为抒情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意境说”是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经典概念和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论教学的重点.意境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意境”说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唐朝;第二时期为“意境”说的发展时期,主要是宋朝;第三时期为“意境”说的成熟时期,主要是近代.“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是情景交融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它具有三个审美内涵: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的生成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感悟.“意境说”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让学生运用诗歌的“意境”理论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一、意境的产生及发展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形成于唐代 ,最早可见的“意境”这一词当出于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 ,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相似文献   

8.
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兼与《教师教学用书》作者商榷都春月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长期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着美的意境,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  相似文献   

9.
意境就是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这一意境浓郁的诗作,来阐述创造意境的两个必备条件:"切情切景"、"如在目前"的艺术形象和"见于言外"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郭思妍 《文教资料》2008,(35):19-21
<边城>的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意境和抒情两个方面.在营造意境上.作者运用"静物写生"的方法描写自然风光.对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并且将景与人巧妙融为一体.此外,意境的美还得益于格调古朴,句式简洁,单纯厚实,朴讷传神的语言.抒情性强主要是由于其意境本身以及作者特殊的抒情方式.究其具有诗化特征的深层原因,一是湘西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孕育.二是沈从文的经历所造成的特别的审美视角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韵味无穷含蓄隽永--谈意境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作为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锤炼出来的审美典范,意境创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诗词典赋,无不以其美的境界而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创造美的境界也成了历代诗人词家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早期散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景美情浓的描写抒情,二是诗画交融的意境创设。朱自清先生用画家的眼睛,诗人的情怀来写景、叙事、抒情,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特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4.
唐代送别诗是人们审美世界中反复玩味的精品。它的抒情艺术之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 :格调高昂 ,语壮情深 ;心态深沉 ,表达委婉 ;意境幽美 ,韵味无穷 ;内涵丰富 ,哲理深刻。因此 ,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 ,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早期散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景美情浓的描写抒情,二是诗画交融的意境创设.朱自清先生用画家的眼睛,诗人的情怀来写景、叙事、抒情,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特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范畴中的核心问题。正如近人王国维所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人间词话》;以下所引王论不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书)。在古人眼中,一切文学的审美问题──例如表达的鲜明、生动、感人等等,都是个意境问题,抒情文学如此,叙事文学也是这样。一、意境的审美要求当今不少论家都认为,古代文论中的“滋味”、“韵味”、“兴趣”、“神韵”等概念都是指意境。…  相似文献   

17.
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于传统诗文,更具有浓郁和鲜明的审美特征。该文重点论述了词的形体美、音乐美、抒情美和意境美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独创的一个范畴。它是中国抒情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与审美追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必将揭示中国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与审美追求。同时,也将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内在精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散文写作中,场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功能,它不仅是写作主体用以抒情的意象,恰到好处地传达着写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是散文意境形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成分,散文中场面的积聚和揉合,促进着散文形成富有诗情画意和哲理谐趣的深邃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