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2.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活动性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学生活  相似文献   

3.
宋昕 《成才之路》2009,(12):50-50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可见,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根本,是源泉。活动性是课程的突出特性。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课的主要价值是让儿童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在教学中,活动课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学行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观察、调查、体验、认识、游戏、讨论、交流等形式。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通过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交往性教学、综合活动性教学,改变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作为品德课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采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科技活动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程。它应突出实践性 (活动性 )、学生主体性、问题性 (主题性 )、研究性 (探究性 )、指导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生物科技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开设生物科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生物科技活动应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 ,通过各类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扩大学生知识面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个总目标,必须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制主要围绕着大课程的纲要,其分别是《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而据我国《纲要》强调,该课程的活动性较为突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珍视儿童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由于理念新,结构独特、内容涵盖面广,实施的方式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理论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它还缺乏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特别是一线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珍视儿童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现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基于生活、活动体验、追求实效”作为我们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思路。所谓基于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生活的实际,结合儿童的生活;所谓活动体验,就是避免空洞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必须设计和组织一系列学生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活动是该课程实施的载体、手段、方法与策略。活动性教学策略旨在对其教学文本单元话题及其分话题的教学目标、活动程序、方法、形式等因素的实用性、有序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并建立起“创设情境,激趣导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明理,育情导行;拓展延伸,回归生活”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即活动性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鲜活的经验与真切的体验。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也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让我们的教学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突破。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面对新教材,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的活动拘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活动难以真正有效地进行。要使活动真正的“动”起来,则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一、让儿童的情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如何充分体现"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觉得活动内容的生命力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关键所在。一、活动内容的生命力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材只是一个范例,教师要根据情况  相似文献   

18.
周学松 《山东教育》2004,(31):51-5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与教师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正确理解课程活动性特征,灵活设计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成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0.
地理活动性课程与地理课外活动有本质差别.不能混为一谈。从课程形态上看,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是以国家法规形式列入学科课程的;而课外活动,尽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并在培养特长生等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没有指令性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从教育目标来看.活动性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的:而课外活动是以少数特长学生和学科兴趣小组为对象,旨在发展学生特长的课余活动。从活动性质看.活动性课程中的课余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活动:而课外活动则是系统的技能训练。故开设地理活动性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它与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不矛盾的。活动性课程实施途径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