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高职院校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是以“人本管理”为基点,以“人本管理”为特色,带有指令尺度的文化形态。其内涵是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文化管理。其根本任务是对教职工进行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激励,以实现对学校各项活动的有效控制以及学习智障的排除。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推进,与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考核评价的创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汉语谚语不仅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谚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其意义内涵,还要译出其民族文化特征与形象色彩,同时不能忽视对其语言结构特征的处理。译者往往面临着以源语文化为导向,还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是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还是追求译文的归化地道的选择。文化异质的引介必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为辅;语言结构形式的外理则往往采取取归化.  相似文献   

3.
汀州位居福建省的西部,是客家人的首府,其主流文化经移民的途径仍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体现儒家文化的传统思想。文章以汀州府文庙建筑为实证,探析其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建筑文化特征,并提出几点保护规划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职教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这就涉及教养问题。职校校园环境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并以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制约着人的活动与发展,与培养“有教养劳动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提出“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概念,分析其文化功能。“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是一个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和发展,以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为主题,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目标,以创新理念为内核、对外开放为发展方向、国际化运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相互关联、由内而外发生作用的新的观念系统,发挥着制度推进力和文化推进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断沿革、变异、创新的特性。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互渗;文化的异己与创新;文化的认同与复兴;文化的相融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因而,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民族平等与团结为保证,以不断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素质为动力,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我国多元一体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价值是文化存在的根据,是文化生命力的标志,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文化作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关表现形式的总和,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本质上必然以人的价值为主导,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相统一的教育文化回归。建设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于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应以精神文化为着力点,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道家政治文化为基点,运用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术语,从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的角度对其政治文化进行了新的探析。对道家政治文化中所蕴涵的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做了纲要式的厘定和梳理,并对其政治整合思想作了重点诠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叙事上存在着“以三为法”模式,因此,对这一模式进行文化解读和剖析,对其进行定义,并探究其文化成因和审美意义,以便从中探索中国古代小说某些创作规律,揭示其在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根据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翻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中心的采用异化法;以本族语文化为中心的采用归化法。两者都有其文化成因,它们相互存在。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时期教育对文化选择的立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文化“血缘”相关,以“立人”为共同的旨归。教育的文化选择对其本体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的意义。从推动本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上,应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建立和保持必要的张力,合理的整合是其必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一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一种信心与信念。它既是维护和联系本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从根本上决定该民族历史走向的文化底气。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过优化的日本文学方向研究生课程以文化自信为指导,树立中日比较视野与批判意识,引导学生以东亚乃至世界性的眼光审视日本文学的内部规律与审美特性。其特色课程“中国文化与日本近现代文学”以中国文化为重要参照,探讨中国语境中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形成机制,通过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内涵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亦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很有必要。本文也对如何进行跨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个体在生命早期获得的文化习性为其将来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适应力的发展打下最初的文化底色。文化习性的获得源于个体的人格倾向和文化体验与外在文化环境的差异与矛盾。其获得机制具体表现在文化渗透、文化场的规约以及个体主观的文化选择三个方面。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之下儿童文化习性的塑造应当以顺应儿童天性为根本,同时注重文化场的更新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文化适应力和文化选择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几方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文化特性.认为隐喻具有民族特性。它以思维为本源,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其意义源于思维与认知客体的互动,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制约于民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历史与典籍,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楚音之源为南音,产生于南楚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混融其它音乐文化要素,却不失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楚音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与楚地之巫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与楚人没有受到儒家实践理性的彻底洗礼,较少精神束缚有关,鲜明地透射出楚人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的“民族教育”相对应,二者同作为“全球教育意识的产物”,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以少数民族为其教育对象,以跨文化教育为其主流;差异之处在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注重文化的保持与发展,致力于反映民族的多样性和各民族的平等性,而我国的民族教育更偏重于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致力于解决教育与经济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