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为摆脱“招生难”的被动局面,很多技工学校都提出“宽进严出”的招生与毕业策略。所谓“宽”进,是指降低甚至取消学生入校“门坎”,所谓“严”出,则是指学生毕业的标准和要求不降低,要严把出口关。“宽进严出”真的能如愿以偿吗?笔者认为,如不注意正确理解“宽进严出”和把握好其实施过程,则很可能事与愿违。宽进严出对诸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类成人教育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这一类教育采取专业科目累计学分达标毕业的方法,教育时限较宽,收费低廉,学习过程多体现为个人行为,自由度和弹性较大,相互影响和对整体…  相似文献   

2.
“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我国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时期 ,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新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宽进严出”一词频繁见诸于职业教育类文字。面对激烈的生源竞争,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宽进严出”策略,不啻是一贴兴奋剂。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政策环境的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宽进严出”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在有必要对“宽进严出”作一番探究,以利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宽进严出”的涵义“宽进严出”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对人才培养“进口”(招生)和“出口”(毕业或结业)两个方面操作标准的形象化表述。“宽进”,即生源对象面宽,不只限于应届毕业生,还应包括所有具有同等学历而又愿…  相似文献   

4.
以“宽进严出”为基本原则的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较为理想的教育模式。但是,目前不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宽进严出”如何理解,各种观点见仁见智。纠正对“宽进严出”认识上的误区,科学、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宽进严出”原则,对于深化成人高等教有体制改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宽进严出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宽进严出早就时热时冷地成为老话题了.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分期的理论,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宽进严出是个必然趋势.中国高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扩招以来,总体上也由严进宽出转向宽进严出,至少宽进已然成为现实.宽进严出还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时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  相似文献   

6.
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时,"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办学条件、学生成分等各种原因,这种模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其内涵和外延都逐渐的模糊不清。本文希望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来认识"宽进严出"的本质;通过合理地构建高职院校"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内在竞争力;以高职院校的鲜明特色,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7.
宽进严出,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宽进严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指出“宽进严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提出了“宽进严出”的实施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向军 《文教资料》2005,(35):30-31
扩招引起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下移,生源的质量明显低于过去.这种量的变化实际上已经在引起质的变化.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制是与原来的"精英教育"相适应的,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改革走"宽进严出"的路子,无疑就是在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于高校、于学生、于社会都是不利的.办法何在?看来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配套工程,1999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逐步探索一条免试入学宽进严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杨乃虹“宽进严出”是针对当前“万人争过独木桥”“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提出的一条改革现今高考招生制度的一条路子。改“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改革“基础教育”的现状,“宽进严出”无疑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