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英汉语在"喜、怒、哀、惧"的概念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英汉语中共通的概念隐喻都源于身体体验,而英汉概念隐喻存在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从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哲学观和医学观等方面对这些差异作出了阐释,提出促进跨文化隐喻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效宁 《考试周刊》2009,(13):36-37
很久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了隐喻在人类交际和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而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本文也借鉴了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所提出的新观点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情感隐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认知方式建立在人对自身和世界的体验基础之上。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次的语言现象不是离散的、自足的,而是与认知体验相关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隐喻认知机制与学习者学习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把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词义演变、句法成因、语篇连贯进行解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连接教和学的桥梁,隐喻能使人们用一种事物体验或理解另一事物。隐喻能力是当前在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经常提及的一个词汇,在英语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和水平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等手段,培养学生隐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隐喻与翻译     
赵宁 《华章》2010,(3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不同的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有一定的方法模式可循.在各种文化的大背景下,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隐喻及翻译中的问题,将能更好的促进人类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翻译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本文介绍了隐喻的概念,回顾了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指出隐喻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身处在世界之中,我们通过各种身体器官去感知客观世界,建立抽象概念的意象图式,从而形成概念化的过程。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隐喻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研究运用体验哲学和L&J的隐喻观作为理论支撑,从"手"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将来研究方向,对"手"的概念隐喻这一类的身体隐喻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单新荣 《考试周刊》2009,(17):122-123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映射,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本文阐述了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本文以英语的"up/down"和汉语的"上/下"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空间隐喻的映射和拓展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家,无论是在对隐喻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还是隐喻的分类及标准等方面,其理论对后世的相关研究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亚里士多德的“藩篱”,是指隐喻研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他将隐喻看作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从语词层面探讨隐喻问题,其理论也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之内,对于隐喻研究在当代的认知向度并无太大的启示。文章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辨析,指出无论是在理论前提、类型划分和具体观点等层面,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性。辨析亚里士多德的“藩篱”,并不是为了让隐喻研究回归亚里士多德,而是通过澄清对其隐喻观的误解来说明在当代隐喻研究中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探讨和匡正。  相似文献   

12.
多义词研究一向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polysemy)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身体和思维及词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多义词的扩展是以人的身体在客观世界中的体验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形成的。文章试图用认知中的原型理论、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理论来着重探析"打"的众多意义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众多义项衍生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产生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通过颜色来表达新的概念,映射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就形成了颜色隐喻。对译者来说,熟悉颜色隐喻的认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15.
Metaphor is one kind of common rhetoric used in articles. It has some similarities with simile. In order to use metaphor well, it's necessary to analyze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phor and simile. This article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gives some features of metaphor. Deviation is one salient features of metaphor. Similarity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metaphor.  相似文献   

16.
隐喻就是以源领域和目的领域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爱情与翻译存在着多视角的相似性,本文仅从爱情中恋人角色与翻译中译者角色、恋人之间的磨合与译者在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两个方面探讨爱情和翻译的相似性,从而论证隐喻"翻译是爱情"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 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网络符合认知规律,有益于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和语言构建能力.本文探讨的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概念隐喻形成和理解的过程以及它派生的词汇网络系统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研究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人类认知经验从一个概念域在另一概念域的投射。隐喻的理解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汉中"眼"的隐喻分析,既反映了英汉语言人体隐喻化的共同点,也表现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的重要性,并力图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微博时代"交流方式的"虚拟场"溢出到现实域,自媒介似乎是一种隐喻,用强大有力的方式在暗示、表征这个世界的变迁或对社会心理结构的冲击。"微时代"的网络文化认同、道德与秩序改变着心灵的体验方式和生活的维度,"湿性社会"的黏合力构建在社交网络熟悉度弥合中的朋友圈,体现了数字化延伸的人脉。微博的"快表达"呈现交流节奏的提升,"人人是记者的时代"成为一种"身份认证"和舆情导向的可能,提升了话语权与表达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的哲学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