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像”字句是句子市的一个大家族,家族里有两个大家庭:一个是比喻“像”字句,一个是非比喻“像”字句(下面分别简称A家和B家)。由于比喻句在句子市普遍受宠,因此A家长有点飘飘然,不把B家长放在眼里。B家长早有觉察,只是不好发作罢了。有一次,A家长在B家长面前滔滔不绝地夸耀自己家族的成员表现力强、作用大,人们喜欢他们。看到B家长不做声,A家长更加放肆起来,说:“说实话,要是没有我们A家,你们B家脸上就会失去光彩,‘像’字大家族也将在句子市黯然失色……”听到这里,B  相似文献   

2.
“像”作动词时,主要表比喻和比较。它在汉语中的实际用法较为复杂,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偏误。基于配价理论,本文具体辨析“像”的用法,试图归纳不同语义类型“像”的配价类型和格式,参照格语法理论探讨其深层语义的表达模式。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留学生使用“像”字句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其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像”字句。  相似文献   

3.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像”字句的比喻式和比较式容易产生混淆,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像”字句比喻式与比较式。 一、比喻和比较的涵义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通过把甲事物喻成乙事物,使表述的对象形象逼真。比喻主要有本体和喻体组成,其本体和喻体在本质属性上是非  相似文献   

5.
何雨芯 《现代语文》2014,(12):41-43
对含“更、还、要”的三种“比”字句,即“A比B更X”“A比B还X”“A比B要X”的语义特点及预设语境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语义特点,并分析它们的预设语境。  相似文献   

6.
"被"字句按照标记度大小可以分为无标记"被"字句和有标记"被"字句。这种标记性不仅体现在句法上,也体现在语义和语用上。"被"字句(A被B+VP)句法标记度大小取决于"A""B"和"VP"三个成分:当A为原型受事、B为原型施事、VP为二价或三价动作动词时,"被"字句是无标记的,其句式语义为"施受/被动关系"。随着句式标记度的提高,A不再是原型受事,B也不再是原型施事,此时VP往往为心理动词或性状谓词,句式语义强调的是"使因—结果"。像"被授予"类承赐型"被"字句和"被自杀"类新兴"被"字式,它们都属于高标记的"被"字句,这些句式中不再凸显"施受/被动关系"和"使因—结果"语义,转而凸显的是一种情态语用义,表达主观态度、价值或情感。"被"字句并不是历来被认为的"一个特殊句式",而是一组具有共性特征的句式的集合。标记度的引入解决了以往关于"被"字句句式语义的纷争。  相似文献   

7.
“着”字句是表示静态位置的位置句中的一种,“着”字句根据内部隐含的语义的不同,可以分为着1句,着2句和着3句。本文着重讨论这三种“着”字句的内部差异:1.不同的“着”字句中的动词语义特征的差异;2.不同的“着”字句句式在空间位置系统中表现出来的语义特征的差异;3.不同的“着”字句中的语用功能的差异。最后,还将对与“着”字句有对当关系的“了”字句进行考察与比较。  相似文献   

8.
一、比喻句与比较句 “像”是比喻辞格中明喻的一个标志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含“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因为“像”除了表示比喻外,还可以表示比较,表示推测,表示举例等。表示略带夸张的比喻句和表示实实在在的比较句这两种“像”字句,因为外形结构一样,所以有人往往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有A有B”结构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框式结构,它在句法上构成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有”字句,在语义上存在语义加合和语义增值两种情况,在感情色彩上体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在语用上主要表达列举、描述和评价,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句式,在现代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点。比较句在结构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比+B+形容词”,而其最直接的否定方式是“A+不比+B+形容词”表面看来“不比”仅是对“比”字句形式上的否定,实际上“A+不比+B+形容词”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可以以“三个平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A+不比+B+形容词”句式加以分析,概括总结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出发,以“让”字句的四种情况:简单意义的“让”字句、表使令意义的“让”字句、表被动意义的“让”字句,歧义“让”字句分别予以了概括分析,重点考察了歧义“让”字句,提出了分化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有关“把”字句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文章对几种有关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观点也进行了评述,指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既有处置,又有致使,把字句的语义经由一个表处置到致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比喻句与“像”字句在“像”字句中,“像”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修辞含义,它所起的作用是连接本体和喻体,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因此,明喻中的“像”字,是比喻的标志。一种是词汇含义,在很多的“像”字句中,“像”字却是词义多义性的表现,如:“里边殿堂楼阁,亭台桥坊,足有三百多项名胜古迹。像‘鱼沼飞梁’、‘莲池映月’、‘双桥挂雪’,每一种景物都各具形势,各有特色,引人入胜。”(高语一册《难老泉》)此句,是用“鱼沼飞粱”等作例子,说明晋何名胜古迹甚多。“像”表示了举例。故句子中出现“像”字,并不表示该句…  相似文献   

14.
比字句是比较不同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状并说明其差异程度的句子,其语义结构中除“比”的意义之外只有主对象、参照对象和比较值三个显豁的语义成分。以前所认为的比字句中的“比较点”这个语义成分实际上并不存在,并且比较对象实际上都是依附于不同事物的性状等。从比较对象是否能同比较值互通替代这一特性上可以把比字句分为两种语义类型,具有这种特性的比字句与它的两种变换的意义歧变有密切关系,而且也是比字句能否肯定比较对象绝对程度值的分化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有A无B”是由动词“有”和“无”前后呼应构成的一种固定格式。能进入“A”、“B”位置的可以是名词、动词或者短语;该格式能够充当谓、定、状、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从语义角度看,“A”、“B”之间有着不同的语义关系,“有A无B”格式也存在着不同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如”、“象”、“好象”、“仿佛”、“一般”、“似的”之类词语的句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象字句”。“象字句”情况很复杂,有的是比喻句,有的是非比喻句。据笔者初步统计,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非比喻“象字句”多达二百一十余例,远远多于表比喻的“象字句”的数量。但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对“象字句”的非比喻形式往往注意不够,甚至把“象字句”与比喻句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失误。本文力图对“象字句”的各种非比喻形式作一番整体的考察,以抛砖引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喻“象字句”大致有七个大的类别。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比”字句的句式义是谓词赋予两个同类事物在某一共同属性上呈现量级差异。典型的“比”字句的句法结构是“X比YR”,包括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客体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并具有“差比”的语义特征;非典型的“比”字句分别具有“胜过、等同、不及、极比、泛比”等语义特征,并且它们各自在句法结构上与典型的“比”字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的语义性质制约着句式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Ⅳ比较句的主要类型对两种或两类事物就某方面进行比较的句子,叫比较句.如: 1)黑兔比白兔少13只. 1)是对黑兔和白兔在数量方面进行的比较.数学语言中最常用的是“比”字句、“是”字句和“于”字句. (一) 比字句带有“比”字的比较句叫比字句,如1).它的基本格式是:A比Bx.A和B是比较项,x表示比较的结果.根据x中有无效量词语出现和出现什么样的数量词语,我们可以把比字句分为X_1、X_2、X_3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这种格式的句子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其中有些句子乍看上去是比喻,实际上构不成比喻。我们把这种含有“像”字而又构不成比喻的句式叫做“像”字句非比喻式。请看下列句子:①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海上日出》)②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对比喻结构的分析.不可简单地一刀切.应根据构成比喻基本成分的材料的不同,结合语法、语义的分析.才能对比喻的结构做出较合理的解释。在比喻的“A像B、C”格式中,“C”的构成成分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本体、喻体、喻解等概念的内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