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大量课例,从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教学中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大量课例,从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教学中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大量课例,从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教学中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沈雪惠 《考试周刊》2014,(18):177-178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综合经验性质的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总结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及学生现状,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论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苗,特别是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从未间断。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及道德建设的学科,在课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偏差、教学理念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在该课程中如何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加强小学生德育全面发展的学科,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美好的品德,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许多学校对该课程的却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课程的讲解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也缺乏应有的意义。因此,学校应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引起重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虽然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远没有达到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要知道,小学时代是孩子形成对这个世界感官的第一步,这个时候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运用学科的自身内容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紧密相连,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事都与这门学科有关系。那么,开展好这门学科的教学,对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人生方向,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课教师责任也十分重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大胆尝试,给学生一个全新、全面的视角来学习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颇具生活性、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密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提升道德情操,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本文分别从时效性、情趣性、丰富性、社会性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教师肩负着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职责。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通过这项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让他们能够主动观察生活,明确意识,拥有自行批判、明辨是非和感知善恶的能力。从明确教学目标、精选资源、提升效率、情景营造等方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品德与社会化生活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提升和改善。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怎样发挥创新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科任教师所要探究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此时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的全方位指引,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为了能够引导小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引入问题探究法非常有必要。将首先介绍问题探究法的概念,再介绍问题探究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策略,并对注意事项加以说明,希望能够确保该方法在教学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全面,其理解力不足,想象力也还未得到充分激发,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初步建立的阶段。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立,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该课程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真情实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自主感悟人生道理,同时让学生形成知与行和谐的生活模式,不但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能够达到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涵养和境界,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既是德育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在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通过创设情景、参观、表演等方式,提高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时效性。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点滴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教育改革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在目前小学品德教育中,很多教师都采用直接讲解的形式,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进行直接记忆。这种方法并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生在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特点是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社会意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树立正确三观和健康心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性强,且教学内容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开探究并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单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努力实践的一个教学模式,它基本上遵循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激情引趣、自主探究、感悟明理、拓展延伸”的主线,引导学生从自主探索到独立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多种学习方式互相整合、互相促进,实现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总结知识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