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中国梦”为背景,视教书育人为人生坐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高校青年女教师努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价值理想主题。通过对厦门高校的实证研究,探析制约青年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因素及其成因,把“中国梦”融入悦纳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和成就自我的四个进阶,是高校青年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梦"为背景,视教书育人为人生坐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高校青年女教师努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价值理想主题。通过对厦门高校的实证研究,探析制约青年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因素及其成因,把"中国梦"融入悦纳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和成就自我的四个进阶,是高校青年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莉 《教育学报》2007,3(6):44-48
生活在偏僻山乡的少数民族女教师在追求职业理想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与迷茫。通过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女教师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女教师发展的心路历程不仅透露出传统文化在教师发展历程中的印痕,更显现出当下跨文化语境对偏僻山乡的震荡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师主观文化体验的流转起伏,从而折射出文化境遇对一个教师的教育信念与心灵归宿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剖析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阐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建构新型社会性别文化和高校生态环境,旨在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高校女教师的自我赋权,进而为男女两性和谐、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高校女教师的发展生态,不应是政治口号化的“男女平等”,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建构。目前,高校女教师呈现如下发展生态:性别模糊的话语体系淹没女教师文化个性;平等发展付出的可能不止健康代价;性别自我认同与职业精神追求有所冲突;教学与科研失衡愈演愈烈;女教师发展与大学精神出现矛盾。为此,需要变革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改良高校女教师发展生态,女教师提升自我赋能力量,重塑高校女教师发展生态话语逻辑。  相似文献   

6.
传统性别分工的现实存在与高校女教师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分工模式,今天依然较广泛地存在。这种存在给高校女教师带来角色困扰和角色冲突,因此女教师有必要通过自我赋权、追求自我理想和树立新的性别观念来应对传统性别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川南地区高职院校部分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高职女教师在8项因子上均有症状,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和抑郁等方面表现为中、重度症状的女教师都在10%以上;高职女教师与男教师心理健康差异显著;高职女教师与普通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显著;高级职称女教师比中级及以下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中年女教师比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文本世界中存在着一些很有意味的符号形式。酒店浓缩了孔乙己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人格分裂,形成孔乙己自我的迷失与他者的围困;服饰体现了难以突破的文化坚壁与隔离,长衫更是孔乙己心灵被异化与扭曲的承载;极度简化的人物关系是鲁迅小说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结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青年女教师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力量。文章从青年女教师的基本情况入手,研究女教师疏于科研的表现,分析影响青年女教师科研的原因,提出提高高校青年女教师科研水平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往往使学生在精神成人方面遭遇现实困境。培育志愿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生精神成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深化青年学生对自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身心关系的认识。在精神成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培育志愿文化: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志愿文化建设品牌;利用地方高校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打造精英志愿文化建设团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志愿文化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中学女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她们的处境并不乐观,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自身得不到有效保护。中学女教师的发展困境描述分析中学女教师的矛盾和无助现状,提出保护女教师合法权益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低欲望”在社会上迅速风靡起来,受到青年的追捧和效仿。青年深受其影响,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逃避、自我否定和自我虚无的错误观念,这与培养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要求相冲突。面对温室型家庭教育机制、多元文化的群体感染、消费社会的负面效应和集体潜意识创新表达等多重困境,应从加强家风家教建设、优化媒介育人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保障青年利益需求的角度出发,抑制“低欲望”现象的持续发酵,培育青年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塑青年奋斗韧性。  相似文献   

13.
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民族村寨的女教师遭遇了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更为艰难的文化困境.在工作职场,她们感受着中心与边缘的无奈;在家庭,她们面对着主内与主外的犹豫;在村落院坝,她们经历着局内与局外的尴尬;在人类共同的文化场,她们体验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提升文化自觉、调整学习教育范式、推进跨文化教师培训等是民族村寨女教师走出文化困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行编制的现实—理想差异量表和SCL90对193名18岁至30岁的青年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青年被试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普遍存在差异;自我差异除了道德自我差异外普遍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青年的总自我差异对总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理自我差异对躯体化、强迫、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自我差异对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枷陛剩余”的境地,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由叔本华、尼采奠基的以个体理解、体验和把握自我生命为基本原则的生命哲学为审视青年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青年自我认同问题的提出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反思。对生命现象的曲解与误认使青年陷入自我认同困境。要克服自我认同困境,须走出价值虚无,澄清与回归生命本真,肯定生命、超越生命、威恩生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源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其生命意识表现为理想彼岸追求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在生命困境中对自我生命的肯定和自我维护,而不是自我怀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西南边疆村落,大量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创业热情的少数民族返乡青年在短视频平台创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何种程度的认同,是否与其短视频自我呈现处于同频共振的良好状态,事关返乡青年的心理建设以及他们能否留下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探索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乡土文化认同影响其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机制可以发现:从宏观来看,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创业生产、乡村风俗、民族文化五个主范畴对乡土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不认同),并遵循“乡土文化认同—观念—行为—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演化逻辑。从微观来看,脱域的“抵抗乡土”心理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存,作为数字情感劳动元素的乡土文化融入到短视频的“舞台表演”之中,地方性知识在互动中实现了扩散和重构;“张扬”的自我呈现可能会引发乡土文化认同的冲突,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自我呈现的“表演”之间存在悖论。因此基层政府需建立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的返乡驱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返乡青年的心理需求和可持续性创业。  相似文献   

20.
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由于传统性别文化的负面影响、公共政策的性别意识缺失、学校以男性为中心的人事结构的存在,及主体意识尚待唤醒,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低于男教师。要实现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建构新型的性别文化和学校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女教师的自我赋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