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带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方式的巨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新媒体时代中要力争占得先机,打造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互动式宣传阵地,建设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通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高效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2.
卢茂龙 《文教资料》2021,(4):187-188
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关系采取重构的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教育和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碍,主要有:学生、教师、所属主体、制度等。使传统课程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传统课程制度大众传播模式完全被颠覆,构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价值观,并且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对程序实行规范化处理,从制度上为课程的知识产权、符号多元化、传播渠道、融合技术、能力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日趋成熟,网络等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媒介大融合的媒体环境之下,主持人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戴维·桑德曼指出,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的确,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的最后一环,确实对媒介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深深影响着整个大众传播的过程.本文将会通过四个方面去探寻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生活信息化节奏的加快与新媒介的日新月畀,个体与媒介展现为充满张力、动态发展的关系。手机媒介传播经历了接打电话、短信交往到达3G网络时代,不仅激发了沟通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促进了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迭。3G网络时代的手机交往从主体认知和人际交往方式两方面介入了人际传播,从手机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生活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大众传播。3G网络实现了手机媒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型,手机媒介文化也变身为大众传媒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是随着当今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而形成的新的传播理论,是媒介的形态、功能、传播内容和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全面融合。高校校报是承栽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才能更好发挥高校校报对大学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方式的继承和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控制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对网络传播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对传统传播方式,主要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继承超越和。网络传播动摇、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的地位和形式。它运用丰富的符号。实现了传播的多媒体化,特别是网络语言更是对传统传播符号的革新与超越。网络传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受互动,并呈现大众传播与受众窄播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当前网络品牌的观念深入人内心,高校网络品牌塑造和传播的理念逐渐引起重视。高校网络品牌传播可以借助多种传播媒介,通过人际传播、社群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扩大高校品牌的影响力,并铸就网络口碑。本文在高校网络品牌、传播媒介、网络受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传播系统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斌 《教育》2012,(17):48-49
21世纪已进入了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时代,以互联网统合的新媒体无处不在。所以,高校校园媒介生态也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发生着改变。虽然高校内各类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比较多,但是却未能实现有效的整合传播。因此,校园传媒整合传播的渠道建设就成为必然,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传媒整合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中,教室—食堂—寝室的三点一线生活造就了众多的"宅男"、"宅女",他们躲在封闭的空间中,过分依赖网络交往的形式满足其人际沟通的需求,网络成为宅人类人际交流的重要媒介。而相对于现实中的面对面沟通,本文从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对御宅族的人际传播发生变异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形式,是经过多种媒体的优势融合最终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媒体,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协同性等特征。高校融媒体场域拓展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媒介渠道、突破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时空限制、延伸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线性模式、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优秀成果;同时面临着“全面融合”的媒介格局尚未形成、“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不够明确、“多元互动”的传播关系相对缺乏、“绝对支撑”的人才队伍有待搭建等困境挑战。为提升高校融媒体场域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实效,应加强党建引领,推动融媒体快速发展;聚焦内容建设,丰富理论传播的优秀成果;关注学生关切,推动理论传播的互动交往;搭建工作队伍,提高理论传播的主体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