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的第一个趋势是全球化的时代的来临;第二个趋势是亚洲崛起的新发展。"全球化"的表象是:相互连结性、无国界的世界以及民族国家的终结。"全球化"的实质有四:"全球化"的片面性为全球性霸权背书;"全球化"中心国家的脆弱性;"中心国家"的流氓化,及其对边陲国家的宰制;M型社会来临,贫富鸿沟加深。全球化时代的核心问题在于"强凌弱"、"众暴寡"、"富欺贫"以及"中心"宰制"边陲"。21世纪我们面临三大新挑战:"自我"的迷惘、"环境的巨变"以及"传统的断裂"。为了因应以上三大挑战,我们在21世纪亟需儒家人文精神的洗礼。儒家人文精神的第一个内涵就是鼓励每个人唤醒生命中的"自我"。儒家开展的是以"心"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传统,强调"自我"的觉醒。孔子以积极而主动的语言讨论"自我"问题,鼓励人应该行于正道,达到"君子"的境界,并透过"意志"来贯彻。儒家的人文精神的第二个内涵是"天人合一",是从"自然"契悟"人文"。第三个内涵是"温故知新"。经典是东亚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起点,儒家的经典阅读是一种体验之学。儒家强调自作主宰、天人合一、温故知新的人文精神,都可以给予21世纪的我们以扎实的生命厚度与高度。  相似文献   

2.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通人"教育,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追求"身通六艺",其精髓是"人文教化".儒家"通人"教育思想启发了我国早期大学建设者,促进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程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音乐课程的性质,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何谓"人文精神"?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我们认为音乐课中的"人文精神",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利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从教师观念层次来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孕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音乐作品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  相似文献   

4.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应具备与其职业相称的各种素养,其文化修炼和涵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教师人文素养,我的理解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素质及蕴涵的人文精神。简言之,教师人文素养的结构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人文方法则是前两者得以实现的手段。一方面,教师本身具有文化涵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凭借其文化涵养去育人。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闵行区中心小学聚焦"诚信"和"责任",推进以"走进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由特色向品牌迈进的过程,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构建了诸多平台以涵养教师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崇尚人文精神,体现人文价值,才能建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有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失,其主要原因在于:模糊的办学理念导致培养目标的偏差,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办学定位不准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加强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为此,需要重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建立和完善职业人文教育的体系和操作机制,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范云霞 《成才之路》2011,(18):18-I0013
一、物理教育应融合人文教育“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即如此。”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离将带来的弊端是:科学技术将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发展将不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冲突;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进行反思。不同意识形态的环境论决定了培养公民的取向。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环境问题上都各有主张: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并没有承认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自由主义相比,生态主义与保守主义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但是保守主义却根据的是人文历史而非自然历史。生态主义超越二者之处在于将自然本身作为目的,并且强调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公民教育对待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以自由主义或者保守主义的态度去看待,而需要生态主义作为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这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9.
个体人立场是老子学说的理论起点,它的要求是使人成为人(即"人人")。"人人"的依据是道生万物。自然是老子思想中的最高价值,自然胜人为是老子个体人论证的观念依据。老子自由理念的生成逻辑是以自然为价值依据,通过以自然之"身"规定人为之"心",去知寡欲,向"德"即人的本性回归,超越多余的欲望支配,获得自由。以人的自由为正当性依据,老子对孔子主张的伦理规范展开了激烈批判,并建构起自己的自然主义秩序。老子自然主义秩序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原则是以身为本。但由于在自然主义秩序下自由无从实现,说明在老子理论内部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巨乃岐  巨亚智 《天中学刊》2007,22(6):134-138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灵魂。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关乎每一个人,是每个人必须躬身实践、切身体认的"本己"活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不可停歇性等特点。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加强人文学科、民族文化、人类意识和个人修养四个层面的教育,并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紧密联系的."人丈"精神具有具体性、历史性、时代性.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2.
小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学会必要的处事能力.结合小学生年龄和语文学科特点,人文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审美教育、人生态度、传统文化"几个方面.审美教育包括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主要内容应包括知美、赏美、爱美和创美四个方面.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词、童话、小说、散文等都包含着语言美、自然美、艺术美、人物形象美等因素.人生态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观念系统都是在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可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分别从知识、态度、能力、习惯等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内容和要求.传统文化与历史密不可分,但传统不等于历史,它是对历史的升华和提炼,是活在民族心灵中的遗产,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三个台阶.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12年5月人文教育普遍存在知识化和科学化倾向,主要症候是丢了"心",不姓"人",远嫁"他者",失了"身"。其原因包括内外多方面。内在原因有"教育内容"也有"教育过程";有"思想观念"也有"思想方式"。"思想方式"更根本、更基础。"思想方式"是主客二分的"对象化"认识范式——即把"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4.
泛览当下的东亚乃至全球,教育理念面临的严峻挑战转为人文理想与人文环境的日渐式微乃至急剧恶化。这一现象并非仅仅基于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对理想主义、人文精神的轧撵。就人文学术内部的当代教育现状而言,传统东方曾经十分擅长的安顿身命的工夫进路,固然早已在当下知识结构与学科建制中荡然无存;近代西方曾风靡一时的理想主义哲学,也因无绵密扎实的可依循实践的办法来楔入人的实际生命,终被视为悬虚而玄虚。理想如果不想成为空想,就必须接续现实的原始根源。"20世纪最大的人文学者"唐君毅寻求到的这一"理想的现实的原始根源"是作为中国哲学重要范畴之一的"性情"。人文精神尽管遭遇重重非难,于人的生命存在与实在,却未必当真已经过时。正因为人文精神在当代呈现的低迷无助,亦基于我们当下的知识形构与文化处境,人文价值的初源起于何处不得不成为重振人文精神的原始拷问。本文试图提供关于新实践主体养成问题的一点初步思考,这也是"人文之源"与"情性之教"之间的关键链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大学之"存在"的背景中来谈,先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谈起。西周时代的中国教育掌握在贵族阶级之手,孔子将"王官学"转变成为"百家言",开民间讲学之先河。公元第10世纪以后,民间书院兴起,但也出现被官学化的倾向。官方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从先秦时代的民间讲学到汉代的官学、宋明的书院,都有官学化的倾向。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希望使人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天人合一"的状态。谈到"身心一如",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心"何以能支配"身"?古代儒家相信"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因此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必然性。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具有普遍性,而"心"的必然性就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在古代的全人教育里,"心"的觉醒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心"如何支配"身"?"心"对"身"的支配要经由教育的过程,这就涉及人的修养工夫问题,全人教育的方法在使"身"受"心"的支配,进而能与"心"合一。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成己成人不二"。所谓"成己成人不二"的涵义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化"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三个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完整的"全人教育"应该完成人的生命"知"、"情"、"意"三面向的统合。孟子主张:无形的修养会转化在有形的躯体之上。就是说人外在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也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将内在的禀赋转化到外在形体上,从"身心一如"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东侵,中国进入历史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大陆兴办现代西式大学是为了脱离被侵略、被殖民的宿命,也因此,现代大学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与近代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富国强兵、中体西用的情境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中国大陆已告别革命,海峡两岸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因此,21世纪全球化趋势对海峡两岸大学造成另一波新的压力,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与科学在知识层面是分离的,但两者所蕴含的精神是一致的,即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具体教学表现上是不同的,但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应该统一于人文精神的涵养,摒弃功利性。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格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文教育的内涵无统一定义,但从教育发展角度看,主张教育要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解决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问题,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探究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的个性充分而完善的发展是其核心内涵。现代人文教育体系构建应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优化社会的人文环境,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变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具身性或称具身德育,是指道德主体的身体与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德育范式,它具有情境化、自省性、实践化等特征。具身德育概念的提出,是当代西方学界对自身传统离身德育的一种反思。而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不仅强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具有具身德育的显著特征,而且其实践化特征中的理论内涵还具有一种德福一致的圆融取向。因此,儒家德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具身性。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主客一元的认识论,使得传统中国人一开始就将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重视身体在德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儒家具身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而且这种社会结构也强化了"乡绅阶层"作为差序格局社会中中心个体德性对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具身性特质形成的基础。儒家具身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毋庸置疑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人文精神肇端于孔子诞生前的唐尧、虞舜、夏禹时形成的丰厚的人文传统,其特性是以道统治世、内圣外王并行不悖,科技、人文与宗教三领域心物平行,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是一种实践理性,渗透在世代中国人的不断延续中,具有内在与超越、自然与人文、道德与宗教结合以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极世献身的热忱。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就要继承和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基础是"仁学"思想,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之道。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思想,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主张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尊重自然万物,珍惜自然资源,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