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创新,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地方性,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强化师范性,在培养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应体现实践性,在教育资源利用上应把握多样性。实习支教是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整体创新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即将师范学生实习时间延长为半年,以全职教师的身份深入贫困地区偏远山区薄弱学校完成教学实习和该岗位的教学任务,并以此为手段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这一长期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有效改变长期以来师范生教学临床技能不强的局面。从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对顶岗实习支教的基本理念、实施背景、实践价值、以及存在的诸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纵观以往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多是一种"输血"思路。因为早期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加上从2001年起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大量乡村学生涌入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大量乡村优秀教师也通过考试选拔等方式进城,这对于乡村教育好比是一种"抽血"行为。为此,各地对于乡村教师的支持多采取帮扶性的"输血"思路。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农村教师对口支援和各类支教计划等,可称为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研究》2017,(3):100-107
本文通过对31个省(区、市)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支持计划"提出的各项举措在各地没有得到较好的细化和具体化;部分省份在"拓宽补充渠道"、"增强职业吸引力"、"提升能力素质"等方面,对"支持计划"原有规定进行了突破与创新,有利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些突破与创新并没有跳出"支持计划"的原有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和落实"支持计划",一方面需要各地不断细化和具体化已有实施方案,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内容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F0003-F0003
“红土地农村支教实习工程”是我校根据教育部师范司关于开展试点实施“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支教实习工程”的指示精神,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教育、面向现代教育,创新和实践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支持我省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充分调研、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在2004-2005学年开展了每期为半年的二期试点工作,学校在十二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十一个师范专业中选拔了近2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了15个支教实习小分队(第一期7个,第二期8个)先后分赴上饶、赣州、南昌等三市六县11所基础教育薄弱,师资短缺较为严重的农村中学进行支教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2005年8月,我们又开始实施了规模为120人的第三期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当代教师教育》2020,(1):32-37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目前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从"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所倡导的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四项维度——"自我反思及成长、教学方法及规律、教育实践及创新以及同伴示范与带动"对获选该计划的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充实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并使乡村教师们更乐于与同行交流合作等。在改进措施上,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与教师个人职业成长需求相结合、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周期相结合,与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定制式""可持续式""合作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积极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背景下,有必要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这有助于促进"荣誉后"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其工作热情,推动乡村教育的持续进步。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规划、不够细致等问题。可从定期跟踪帮扶、搭建发展平台、参与交流学习、发挥引领作用等方面构建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U-G-S”协同培养模式是落实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所在。为了更好地解决培养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目的错位以及缺少持续性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乡村教师情怀培养、激发“U-G-S”主体性、构建职前职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教师培育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县教育人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会思考,乐于写作,不断反思,前进的脚步变得更坚实有力;与此同时,随县教育局搭建平台巧借力,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破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阅读——让教师远离浮躁。我们倡导教师把心静下来,把书拿起来,与大师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为此,多次邀请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来随县作报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差距是阻碍各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普遍问题。面临城乡教师资源不均衡的严峻态势,俄罗斯启动“泽姆斯基教师”计划,通过透明式申报、竞聘法上岗、大额度激励、过程性监控的政策部署妥善解决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问题。该计划体现出以信息公开实现乡村教师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以改善体验激发乡村教师内外驱动力的协同作用、以合作共生助推乡村教育与优质师资的双向赋能等行动逻辑,对教师专业成长、乡村学校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产生显著影响。虽然该计划未满一周期,成效有待检验,但其在乡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乡村教师“选、用、留”等问题上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顶岗支教实习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既是对贫困地区教育师资有效的支援模式,也是高师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重要改革。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核心知识,理性认识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将有效改进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发展和完善顶岗支教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流失严重,进修提高机会少的状况,结合西昌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在成人教育中培养既适合民族地区特殊环境,又适应乡村教育需要的"学历+业务素质+拓展视野"的"双适型"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的自主教学力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其中蕴含着自主教学的融入力、驱动力、认同力、体悟力与决策力。然而,“异在地性”“角色退行”“先赋印象”“权力规制”“以偏概全”等表象正使乡村教师身陷自主教学力失落的种种困境中。本文通过重构“在地化”自主教学力,重拾“进取化”自主教学力,重塑“双通道”自主教学力,重温“互促型”自主教学力,重建“数据化”自主教学力五个层面致力于促成乡村教师自主教学力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浙江日前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9个方面的措施,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为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提供政策支持。这些措施包括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组织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定向招聘,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推动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浙江将鼓励有需要且有条件的地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是实现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提升乡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利于解决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进乡村教育的高品质发展。针对乡村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通过“共读·共写·共研”的“三共”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帮助乡村教师实现经验型到专家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几年来,吉林省农安县把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的底部抬升工程,大力实施“146”计划,开创了农安县乡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了新时代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优势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暑假期间,教育部分别组织实施了“教育部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教育部援助西藏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和“教育部援助新疆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以下简称“中小学教师培训三项计划”)。  相似文献   

18.
李双红 《安徽教育》2011,(12):32-34
也许,和城里孩子相比,许多乡村孩子最缺少的是来自家庭的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那些跟着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不得不背着"留守儿童"的名字,孤独地生活在老家。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都知道  相似文献   

19.
2011年7月20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决定》提出"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4%的比例,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进一步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模式""使130万农村  相似文献   

20.
教师强则教育强。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学科结构,农村教师队伍较之于城市,还存在诸多短板,仍然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面临上世纪90年代"民师转正"的教师正陆续退休的高峰期,如何补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如何建立稳定有效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已成为乡村教育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