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主体性观念树立、大学生个性教育、高校主体性教学、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交往、高校主体性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笔者系统地论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回应一流本科教育应然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组织形态的革新之举。而组织形态的变革受到主体需求、战略规划、环境影响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各高校在实施书院制时主要存在战略规划意图不清、体制机制建构不足、双院协同内在冲突和信息技术应用不够等共性问题。因此,高校在构建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时,要结合学校治理现状,从战略规划的发展性思维体现、多元主体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体制机制的协同性创新推动、教育场域的信息化转换重构和组织文化的生态化演进转向等维度出发,探索构建契合信息时代特征、适应大学治理发展需要、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现代大学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对主体性的论述为依据,教育管理的主体性之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的主客体维度,二是教育管理的主体间维度。然而,教育管理世界的活力和丰富性在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知识体系中被窒息,教育管理被理解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并特别地理解为二者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导致了教育管理主体性的丧失。教育管理回归主体性,意味着教育管理的思维方式要发生根本变革,同时教育管理在理论内容、知识基础、认识方式等方面也要产生一系列改变。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理念已被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领域所接受.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表现为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视学生为管理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等等.教育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人本思想指导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方正泉 《江苏高教》2014,(2):145-146
主体性教育理论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依据实践塑造和构建学生主体性;其次,作为保障倡导者和扶持者角色的教师要确立教师主体性;第三,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式主体性教育理念,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协同交互,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与美国高校注重以人为本的"扁平化"组织架构相比,国内高校需注重在工作意识、工作架构、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出构建以学工干部和两课教师为教育管理主体,以校院两级"一站式"学生事务大厅为服务主体的新模式,并对整个学生工作模式架构进行再设计。  相似文献   

7.
李宏业 《学周刊C版》2023,(24):163-165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学校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率,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教育者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题展开探究,阐述了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优势,并从实践层面提出构建信息化教育管理体系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构建起多元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深陷"工具主义"的泥淖,因此,我们必须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起主体教育观。其基本内涵:首先学生是主体,教育者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场所,分享彼此的思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已成为德育模式建构的核心主旨。“高校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主体性模式,应以民主平等的主体关系和双向互动为基础,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更要尊重、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讨论当代大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时,往往将其归咎于学生"主体权利"的丧失.而当我们将主体构建问题置于质量管理视角下,通过讨论"学校--学生""学生--社会(雇主)""学校--社会(雇主)"3对关系以及分析学生在这3对关系中分别承担的"消费者""商品提供者"和"商品"3种角色扮演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发现,主体性构建的关键不在"主体权利",而更在于"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传统“主体-客体”模式把毕业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毕业生被当作“加工”的对象,造成毕业生主体地位丧失。主体间性视阈将毕业生从传统“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毕业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是对传统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贯彻主体间性思想,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解原则、差异性原则和教育者主导原则。  相似文献   

14.
增强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增强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教育者主体性所涉及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主体理论和主体教育理念,为我们认识人的主体地位的绝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主体性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赞同.主体性教育思想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明确的认定,它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出受教育者要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发展成为自为、自主、自律的主体.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因而,教育战线传统的师生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主体性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高校要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大力培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使大学成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通过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从教育管理主体、方式和模式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发展举措,旨在从管理本体出发,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主体性德育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它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概念、实践依据、基本目标、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旨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动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顾祝文 《文教资料》2012,(18):161-162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性,是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既是强国人才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但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还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本文针对现状提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差异等建议,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两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应该成为我们加强"两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强"两课"教学实效的一个指导思想.目前,高校"两课"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工具性教育而不是主体性教育,这是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高校"两课"教育中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工具性教育为主体性教育,明确高校"两课"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还应该从"两课"教育的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再次,还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交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