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封城",武汉成为全国疫情中心,随着各省市暴发疑似病例,全国大部分省市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上调为一级,全国人民急需从各类媒体中获得有效信息来消解恐慌情绪,因而权威信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在这次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很好地履行了环境监测职能,第一时间报道了疫情信息,并创新了新闻传播形式,用观众最为熟知的信息形式如新闻直播、短视频等来满足受众需求,本文以"央视新闻"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探讨融媒体时代我国主流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运用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
藏语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满足人们需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当地的主流媒体包括西藏电视台,西藏日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等,他们在传播信息,满足人们获取信息需要,丰富当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藏语主流媒体的受众构成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同时对藏语主流媒体受众的需求进行探讨,并就更好适应受众需要,推动藏语主流媒体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万物皆媒”时代下,受众不仅参与信息的生产、消费,还参与了信息的分解。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经由受众分解和重构,新的议题层出不穷,议题迭代周期暂态化,新闻搭车效应愈加显著,种种现象为主流媒体的传播纠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播纠偏力和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从“庙堂式话语”向“江湖式话语”转变,从单一发布平台向融媒体平台拓展。本文试从融情传播视角出发,对《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数据的抓取、清洗与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主流媒体在实践层面话语转变的策略及特点,旨在为主流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赵婷婷  李娜 《新闻世界》2014,(12):67-69
汉藏双语传播是西藏社会独特的传播现象。本文主要研究汉藏双语传播产生的原因、担当的历史使命,分析汉藏双语传播与藏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研究认为,汉藏双语传播适应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扩大了西藏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受众人群。双语传播也是丰富媒体新闻内容、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建构国家认同观念的主要方式。在双语传播的现实语境中,政府、媒体和群众实现了共赢。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2007,(10):13-13
在关注一个公共新闻事件时,受众往往拿占主流地位的传播者和一些网络、甚至境外的新闻传播机构进行对比、分析,看到底是哪家说了真话,哪家说了假话。然而,平面媒体为主的传播载体,却因受到信息传播的干扰和阻截而多少有些失真,甚至失去声音。而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我们信息传播体系里最为真实、最为快捷,最不轻易被收购或埋没的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新媒体"跻身"新闻信息发布主渠道"的今天,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获取信息"已经变为"受众主动搜索和选择信息"。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为了能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获得关注,往往为了抢先推送信息而忽略了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也加入了推送谣言的行列,受到了业界和普通网民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主流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也对主流媒体传播产生了—定的影响。但在新媒体时代下,空间性和开放性也让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立体化,信息传播个性化,有利于加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度,从而提高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概念的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当下,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网络弹窗资讯等层出不穷,受众选择信息海量化,接收渠道多元化。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唯有强化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加快新闻资讯的流动节奏,让公众享受到更快捷、更实惠的新闻服务,才能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保持受众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9.
袁理 《新闻前哨》2023,(1):11-12
在新一轮的媒体浪潮中,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步入短视频这个新的战场,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信息,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内容,从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本文将以“央视新闻”抖音号为研究对象,分析短视频新闻的优势,以及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特色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在融媒体建设的背景下,人们获取和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和途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闻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的主流媒体的传播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于新闻信息传播的需求,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充分迎合融媒体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主流媒体传播与融媒体建设的融合发展.本文通过探究融媒体建设背景下主流媒体传播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融媒体建设背景下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路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主流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价值。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主流媒体传播形成一定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冲击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多样性传播注入新的动力。对此,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的概述,论述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提出新媒体时代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辉强 《东南传播》2021,(11):26-28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视频传播渠道的局限性日趋凸显,转型已势在必行.我们看到,基于智能系统发展起来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以传播速度快、碎片化呈现为主要特征的短视频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本文主要阐述这场媒介变革对人们获取信息主流方式的改变,以及探讨传统新闻类视频工作者应当如何借助融媒体发展契机,改变原有单一的制作模式,积极转型,充分利用视听技术创新手段,打造更加多元有趣、更富竞争力的视听内容,从而赢得更多的受众,为传播主流声音、提高引导能力锦上添花,以更好地担当自身在新闻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常安庆 《新闻知识》2012,(8):106+67
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发展,新生传媒以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传统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领域,传统平面媒体和影像传媒需要使用历史新闻资料信息抗衡新媒体的冲击,努力维持原有的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在这种形势下,主流媒体肩负重任,要求新闻资料编辑人员对历史新闻资料信息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加工、再度开发,使原有的历史新闻资料信息再度发挥其新的作用,为受众服务。近年来,在经济不发达的省份,主流媒体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对资料部门出现了关、并、停、靠的现  相似文献   

14.
主流大众传媒作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亿万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权威来源,在受众心中具有很高信任度。主流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和水平,主流大众传媒所反应的态度、新闻的导向都对广大受众和社会产生相应不同的影响,这是一个难以预测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新论     
《新闻实践》2011,(5):77-77
传统媒体要引导新媒体完善主流价值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一方面表现为群众从网络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微博等新的传播形式发展迅速,这样的现实无疑对包括纸媒和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提出了如何在迎接挑战中引导新媒体的时代要求。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所要做的不仅仅是与新媒体争夺受众,更应当发挥自身特点,引导新媒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基于受众主体地位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互动开展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且开始在新闻议题、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互动过程中,受众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对信息传播产生了影响,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就自媒体与主流媒体的互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危机事件频发的当今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更显迫切;主流媒体基于自身性质及长期的日常建构,具备了良好的公信力,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首要权威选择.本文界定了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所承担的角色,分析了主流媒体在危机报道中面临着信息不足、同质化、对网络舆论监测与治理有待加强的挑战,力图从构建全方位的主流媒体报道体系、加强有效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三个层面为主流媒体的危机报道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电视的新闻化生存,即要求节目在全方位互动方面,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方面,在媒体的组织、传播手段的整合方面,都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生态,以求电视媒体新陈代谢,升级换代,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受众迫切需要专业的新闻信息服务,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通过科学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风险应对能力的现实意义得到凸显.本文基于科学传播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和澎湃新闻在抖音平台发布的211条新冠疫苗报道进行研究,分析了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中有关新冠疫苗报道的传播现状及效果,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也正改变着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频出,新华网、人民网近两年相继评出十大反转新闻,这些新闻不断地挑战着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底线,侵蚀着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