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武汉出版社出版、李国祥等主编的史料汇编《明实录类纂·广东海南卷》在史料的选录、编排、族称书 写、标点和文字的校对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失误,其中尤以海南史料的漏录为甚,漏录率16. 1%。这样的史料汇 编谈不上有什么资料价值和参考价值。出现失误的原因是缺乏工作责任心。希望引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中国自古就注重在各类史书中记载灾害。《明实录》作为明代的正史,亦不例外。明代湖南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且朝着趋烈的态势发展,循着《明实录》修纂的目的,透视《明实录》记载的湖南自然灾害,不仅明代湖南自然灾害的特点清晰可见,其主要的破坏作用也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现今最通行的《明实录》版本是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的校印本。该校印本是以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为底本,并以广方言馆本、抱经楼本、北京大学本、礼王府本、嘉业堂本、安乐堂本、天一阁本、明内阁精写本、梁鸿志影印本、内阁大库藏清初明史馆钞本等数十种本子作对校本,对《明实录》中正文的错误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校勘。这项工作始于抗日战争之前,中经战争停顿,至台湾南港后才继续进行,“费了许多人的心血”(校印本序)。参加这项校勘  相似文献   

4.
《纂异记》是由唐人李玫所撰的传奇小说集,《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原书已亡佚,但在《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等书中收有其佚文。通过历代书志、笔记记载及各种类书、丛书所收佚文,对《纂异记》的版本情况进行考察,推断《太平广记》所收《纂异记》的故事最接近原书原貌,《绀珠集》、《类说》本所载只是原书的删节本,而《说郛》所载则是在《绀珠集》、《类说》本模式上仿作的伪书。  相似文献   

5.
龚荫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史》是目前学界一部较全面关于土司研究的著作,其内容涉及众多区域土司承袭次序,但同时龚先生著作中所列明代土司承袭次序,尚有个别遗漏。文章以《明实录》为依据,对龚先生著作中的遗漏做些拾阙补遗工作,使其更加完整,为研究土司承袭制度提供更加完备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姚鼐《古文辞类纂》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精巧的评论网络构建和彰显其古文理论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1996年版饶钦农点校本《礼记训纂》在整理过程中出现不少疏误,多由校者失检引文而致。今参考诸版本及所引原始文献,共检得讹、脱、倒、衍及标点不当等疏失150处。略加整理,加以按识,求教于方家,亦可助他日该书修订再版之用。  相似文献   

8.
《蒙古王公表传》的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清朝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继乾隆朝编纂第一部汉文本《表传》之后,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又相继续纂了四部《表传》。在续纂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的修书机构、办事人员、编纂原则、修书体例与程序等。  相似文献   

9.
游国恩《天问纂义》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对楚辞研究者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其部分按语时见发明,对楚辞研究者极具启发性.但该书亦存在着按语未能及时吸收同时代研究成果及部分按语错误、文本校订错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录在明代享有“国史”的尊崇地位,《明实录》丘濬传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记载认为,在英宗实录编修时,丘濬为于谦辩白,这通常被视作丘濬正直敢言的事例、明代史权复苏的表现。经考证分析,此事的真实性存在疑点。实录不载此事,非但不是史官刻意遮蔽史实,反而体现出他们的谨慎态度。类似的,实录记载刘文泰攻劾王恕,涉及丘濬,过去多将此视作史官塑造人物形象时厚诬丘濬。其实,实录的记载虽然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却没有断言丘濬是幕后主使。独立于实录之外的其他文献,也不约而同地采用这种编撰策略记载此事。所以,不能将之视为实录的厚诬。实录的确遮蔽了某些史实,如为维护明孝宗的光辉形象,实录将丘濬因灾异上疏故意写得含糊其词,然而这是实录编修中的惯例,并非只针对丘濬一人。同样的,实录记载言官指控丘濬“奔竞”等,不符合历史事实,乃是厚诬。  相似文献   

11.
《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意在以选本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理解桐城派古文“义法”的门径。《古文辞类纂》的刊行及不断传播对桐城派的立派及扩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近代国学思潮兴起,《古文辞类纂》又屡受国学倡导者的关注。为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国学,他们常以开列国学书目的方式为后学指点国学门径。近代国学倡导者在编订国学书目时,常将《古文辞类纂》列于其中,此既可看出他们对青年学子学习、传承古文的重视,也可看出他们对《古文辞类纂》作为古文学习必备选本的选择与肯定。  相似文献   

12.
自敦煌遗书《杂钞》被发现后,引起学界极大兴趣,然关于《杂钞》的作者、性质众说纷纭。本文提出《杂钞》来自于民间,其性质是"冬学"教材。《杂钞》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其结尾的几段通俗文字,引起了唐代李义山等人的模拟,影响了后世《杂纂续》、《杂纂二续》、《杂纂三续》、《杂纂新续》、《广杂纂》、《纂得确》、《风俗粲》、《玉照堂梅品》等一系列作品,形成了俗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杂纂体"。  相似文献   

13.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是一部以甲骨文字的形体为线索、将散见的有关辞条以类相从、一一系联归并的大型甲骨工具书,对于认识和掌握甲骨文的形体以及对有关卜辞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字形的摹写和辞例释读方面,我们仅就字形部分加以校订。  相似文献   

14.
林纾在清季民初桐城古文遭受多方冲击而渐趋式微之际,极力倡导古文,约选姚鼐《古文辞类纂》而成《古文辞类纂选本》,以力延古文一线之传。是选仍依姚选之例按文体分类编排,对各种文体判别类目,考镜源流,训释名义,选评名篇,指示法则;于选文评点中论起笔、伏笔、锁笔、绕笔、收笔等笔法,间有对字眼、奇字的分析;评骘意境、风趣、情韵、神味等美学范畴,对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四时纂要》是我国古代著书农书,现有时代朝鲜翻刻本存世。对这个刻本,特别是某些次序颠倒的向句子,学术界曾有怀疑。从古籍中稽查到的《四时纂要》引文与翻刻本对照来看,翻刻本是真的,从《四时纂要》刻印历史、流传情况、书目著录和明清古籍引用《四时纂要》数量变化来考察,现行的“在我们北宋时已经失传”之说不确,其佚失当在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16.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年间,山东道士周玄贞集录的宋元以来《高上玉皇本行经》的各种注解,编成《皇经集注》。万历十三年冬罗洪先审阅《皇经集注》后,作《皇经集注初纂前序》。由于《皇经集注》是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持的《万历续道藏》编纂工作的组成部分,而罗洪先是《皇经集注》审阅者,可见明代阳明心学与道教不仅存在着思想上的交融,而且阳明学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道教团体之间存在着人员之间的交往。因此,该文是研究阳明学者与道教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颜延之《幼诰》与《纂要》都是小学类著作。史籍所称诂幼、诰幼、诘幼文、告幼童文等多种异名,当以幼诰为是。《幼诰》盖为童蒙而作,主要是音注和训释,音注有直音、反切,训释有互训、推源、义界,祖述《说文》。《纂要》的训释,用甲曰乙或甲谓之乙的格式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祖述《尔雅》。在四部分类法中,《纂要》应当归入经部.小学类。  相似文献   

19.
清初陈祚明所编《采菽堂古诗选》体现出折衷七子、竟陵两派的诗学批评特色,在明中期以来出现的各类古诗选本中颇具特色.本文主要考述陈祚明的交游情况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意图.认为其诗学倾向与交游有着一定的关系,编选《采菽堂古诗选》则主要出于对当时宗宋派的回应,对格调诗学以汉魏、盛唐诗为典范的视野拓展,及强调古诗编选的辩体眼光、诗史品格与鉴赏批评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惠栋训纂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引起了清代诗坛及学术界的广泛议论。其中钱大昕、江藩有关《训纂》的评价尤具代表性,钱、江二人均认为《训纂》的成就已超过任渊《山谷诗集注》、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惠栋《训纂》在与任渊《集注》、李壁《笺注》对比后,彰显出"忠于原本""以证代议"及"博采兼容"等特点,然仍无法佐证该书成就超轶《集注》《笺注》。钱大昕、江藩有关《训纂》的评点,折射出清代诗歌注释学注重艺术境界与强调朴学实证、"求精"与"嗜博",两套不同评价体系间的对立。而朴学视域下艺术审美与学术价值的冲突,也影响了此后诗歌注释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