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新闻爱好者》2017,(12):28-33
"企业新闻与传播"是一个带引号的、正在构建中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一个新的复合或分支,在如今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时代语境之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在许多传播学论著对“传播”的解释不仅让社会广大民众费解,就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真正能领会传播内涵的人也不会很多。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传播的基元出发去解释传播。[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对研究生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无非有两个,一是研究生应该做什么,二是怎么做。这两点同托尔斯泰最关心的问题相似:“对于我们来说唯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怎样生活?”今天我就主要谈谈这两个问题。先说研究生应该做什么。一、做什么在我看来,研究生的中心任务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不研究,怎么能算研究生呢?不过,对于研究这个任务中心而言,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新闻传播学所说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研究生一定得认真读书(包括报刊、学术期刊等),不读书就谈不上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新闻学的学科归属——新闻学或传播学或新闻传播学、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传统继承与学术借鉴、创新研究与学术规范等诸方面,阐述了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摆在形势喜人的新闻理论研究面前的,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这些困惑与不足,不仅直接导致基础性研究脱离实际,应用性研究缺乏理性,损害新闻学科形象和新闻人才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外学术交流和对外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5.
体育新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德胜  肖沛雄 《新闻界》2007,(1):114-115,108
如果说传播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话,新闻学教育则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离不开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训练综合技能、拓宽知识视野和培养意志品格的有关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成长与成才所必须历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各种新闻研究论著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档案史料论证表明:燕京大学研究院新闻部和新闻学系共同在1929年招收了第一位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葛鲁甫;1931年5月,他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获得文硕士学位,从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是"外国学生在华得硕士学位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8.
关于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传播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其学科来源主要是传播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 ,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性 ,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术化等问题。本文认为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应从国际传播本体研究、国际传播史研究、国际传播“术” (技巧 )研究及国际传播学科体系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白青锋 《新闻三昧》2008,(12):31-3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新闻与新闻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种期刊9000多种、报纸近2200种、广播电台270多个、电视台302个、各种网站70万个。与此同时,我国各大院校新闻学类专业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我国有新闻学专业点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146个,传播学专业点24个,编辑出版学专业点50个,广告学专业点232个,  相似文献   

10.
胡忠青  刘成 《青年记者》2006,(20):78-79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最近一年新增202个专业点,该专业在校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新闻传播专业是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人才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新闻实习,但专业点和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可供实习的媒体资源紧缺,造成了学生实习难的现  相似文献   

11.
林喦  李昱慧  黄鑫 《今传媒》2009,(8):94-96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的教学点(即专业点)已经超过800个,在校生超过15万人.①令人遗憾的是国内每年庞大的新闻专业毕业生队伍却不能满足媒体市场的需求.探究问题的实质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与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蔡斐  王丹 《今传媒》2016,(7):13-14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对照国家需求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对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忽视、超负荷的课业压力、课程设置缺乏自主创新、忽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3.
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实务型人才,满足传媒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充电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践反哺科研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教育要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作为新闻教育主体之一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如何使用新媒体,如何将新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市高校为例,研究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的上述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供些许参考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洋  王琳 《传媒》2021,(15):88-9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现代化传播体系,这就要求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和需求中来考量,在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运用全媒体知识技能和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基于此,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一二三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了一系列强调文文融合、文工交叉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敏直 《新闻界》2006,(3):113-114
高校扩招,使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业内人士喜欢用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形容这种趋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所增加到200多所。新闻学专业设置增长之快,恐怕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渐趋大众化的政策导向,高等教育整体膨胀;其次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再次就是新闻学过去属于控点专业,允许开设的院校过少,专业审批权限一旦放宽,其扩张就势如破竹。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新闻学的传播学化趋势;二是新…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续上期) 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规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整体结构得到提升 1998年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介在生态环境、传播方式、功能定位、产业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趋势,加上受到1999年之后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有力影响,直接催生了新闻教育系统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下面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①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  相似文献   

20.
王鹏飞 《青年记者》2020,(10):67-69
剧变的媒介《双城记》的开篇,狄更斯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种辩证式的话语,在描述变革时期或变革中的事物时,屡被后人引用.对于媒介剧变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这句话似乎也非常合适.说新闻与传播学科目前正处于最好的时代,应该不会有多少异议.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是民国时期部分高校开设的新闻学专业.若把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的新闻研究会也视为新闻学教育,那么发展历史已逾百年.不过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体系之中,很长一段时间新闻学都处于学科“鄙视链”的底端.改革开放之后,高考恢复,诸多学科都积极进行开疆拓土式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