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初中化学课本的方法,做[实验4—2]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和[实验4—3]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实验,成功率低。有时演示[实验4—2]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不冻结,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演示[实验4—3]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不熔化,拿起烧杯时木板不会掉下来。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许多学生在座位上看不清楚。为克服这些弊病,我对这两个实验作如下改进,实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内容。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3.
取容积为100毫升的园底烧瓶一只,配上适当的胶塞。在胶塞上装配一支尖咀玻璃管;并使玻璃管伸及园底烧瓶底部附近。 向烧瓶中加入50~60毫升酒精。向酒精中滴入几滴红墨水,振荡,使成红水酒精,以增加喷泉的鲜明程度。然后将瓶塞塞紧,勿使壁部漏气。 演示操作。(1)向容积为500毫升的烧杯中加水200~250毫升,再用量简量取55~60毫升浓硫酸,沿烧杯壁部徐徐倾入水中,边倾入边搅拌。(2)将装有红色酒精的园底烧瓶放入  相似文献   

4.
1实验准备 取微小压强计,250mL的集气瓶,10号软胶塞各一个,10mm×100mm的试管2支,水止夹一个。在胶塞上打3个孔(1个为10mm;2个为5mm)。 2.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附图。 3.实验操作 ①溶解吸热:松动一下水止夹,使压强计液面平衡。向试管内加入8~10g硝酸铵,用胶头滴管加入水,硝酸铵溶解,微小压强计右边液柱上升,原因是集气瓶气压降低,气压降低的原因是硝酸铵溶解吸热,使集瓶内空气温  相似文献   

5.
杨俊峰 《化学教与学》2012,(5):88-89,34
作为科学探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探究法"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实验探究法"指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蒸发》一节中关于蒸发吸热的实验: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随着酒精的蒸发,会感觉到擦酒精处凉,是因为酒精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这个实验过程中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酒精温度低于人体温度等),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蒸发吸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此实验改进如下:1 器材小木板1块(5×26cm),红水温度计1支,125mL广口瓶1个,8号橡胶塞1个(带孔),铁架台1个,白纸1张,0.5cm长乳胶管两段,垫木1块。2 制作a.在距木板两端约6cm处各钻两个小孔,两小孔之间相距约0.5cm(固定温度计用)。b.…  相似文献   

7.
8.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溶解时的放热现象江苏省无锡县东北塘蓉阳初中彭树鑫初中化学讲了溶解的过程,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在讲解浓硫酸的吸水性时,可增补一个小实验:用一根火柴头蘸上浓硫酸,放在空气中约10秒钟左右,火柴头即会着火燃烧起来。这个实验,既说明了浓硫酸的吸...  相似文献   

9.
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之一,单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认识这个现象.曾有教师这样演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等温的水,取一定量的水装入试管中加热到沸腾后将产生的水蒸气通入一个烧杯的水中,等试管中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通入烧杯中后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t1,另取等量的沸水倒入另一个烧坏的水中搅拌后测量水的温度t2,通过比较t1t2就可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之一,单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认识这个现象。曾有教师这样演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等温的水,取一定量的水装入试管中加热到沸腾后将产生的水蒸气通入一个烧杯的水中,等试管中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通入烧杯中后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t1,另取等量的沸水倒入另一个烧坏的水中搅拌后测量水的温度t2,通过比较t1t2就可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物理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中介绍了一种水蒸气液化放热演示实验方法:将烧瓶中的水在酒精灯下加热至沸腾,再将水蒸气用导管通入冷水中,可观察到插在冷水中的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了热量。(见1987年第2版p.90) 这个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水蒸气液化时不放出热量,冷水的温度是否也会升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高温的水蒸气(或液化了的高温的水)与冷水间存在着温度差,当它们混合时必存在热量的传递,使冷水温度升高。这样看来,这个实验对证明水蒸气液化放热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二册(通报版)第40页的液化放热演示实验中,是根据通入了水蒸气的冷水温度升高来验证液化时放出热量的。我以为仅用冷水温度升高作根据,理由不充分。因为水蒸气温度比冷水温度高,二者相混合时,从热传递的角度来看,冷水温度也会升高。所以每做此实验,老师在总结实验结论时只能正面引导,一带而过,对热传递的因素避而不谈。终于有学生对此实验提出了质疑时,笔者才决心改进这个实验。经实验论证设计了如下方案:a.取两个规格为80mL的烧杯,设为甲杯和乙杯,各倒入60mL冷水。用温度计测出冷水温度均为T。b.用烧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箱内食物上出现霜、衣橱内的樟脑丸变小等现象.但由于对这些现象缺乏思考和研究,因而种种现象经常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们要注意  相似文献   

14.
"物质溶解放热"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课题1"溶解时的放热现象"中的实验.教材的做法是:先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然后取出温度计.加入NaOH固体,用温度计再测出混合物的温度.结果读数增加,从而说明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当教师演示本实验给学生看时.只有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可以看到,可见度低,且趣味性不强.如按下面方法进行改进,则既可以提高可见度,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教学中,通过摸索和比较,自制了一套结构简单,取材方便,既可演示共振现象,又可以演示驻波的实验装置.教学实践证明,只需进行简便的操作,即可收到明显而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在初二物理<光学>这一章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光的折射>这一节,"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难以理解.虽然课本上有一个演示实验:筷子插入水中,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这个实验也只能由现象推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并不能使学生直接观察到光线的变化.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来吸收水分,为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及细胞的吸水原理,我们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实验不仅简单可行,而且直观。1材料用具20cm长的玻璃管2根(可用去了底的试管代替)、铁架台、烧杯、30%和20%...  相似文献   

18.
沸腾是物态变化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对手水沸腾的物理现象都是见过的,但是还应该在课堂里演示一次,以便有目的地观察水沸腾的特有现象。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定量实验。如图所示,取一只实验室常用的玻璃漏斗,倒放在一个底部放入几块碎陶瓷片的烧  相似文献   

19.
高二课本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必须做好“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做好这两个实验是讲好这节课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关键。现行课本中是利用97页图4—15和图4—16来完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我们认为按照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我在初二物理《光学》这一章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光的折射》这一节,“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难以理解。虽然课本上有一个演示实验:筷子插入水中,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这个实验也只能由现象推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并不能使学生直接观察到光线的变化。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效果较好。1 实验材料  饱和的CuSO4溶液,清水,长颈漏斗,500ml的大烧杯。一个能发出很强很细的红色光线的小手电筒(约食指般大小)。2 制作方法  把200ml清水倒入烧杯中,用长颈漏斗把200mlCuSO4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